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技术转移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我国科技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构建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的跨区域流动,成为弥补区域科技资源差距,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2007年,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决定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提出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这成为本课题研究重要依据和背景。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我国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特征分析。第一,政府主导特征:各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发起机构均为各区域科技管理部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作为技术转移合作网络重要构成节点,技术转移机构也具有政府性质或特征。第二,二元特征:宏观层面的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和微观层面的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缺乏联系,导致不能有效带动微观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积极性,造成技术转移联盟与微观技术转移主体(网络)联系脱节。第三,跨区域特征:长江三角洲科技中介战略联盟试图整合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的科技资源,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努力整合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科技资源,这些技术转移联盟的构建正是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的互动机制做出积极的探索。(2)我国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发展评价。在政府间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研究上,通过对六大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的分析,揭示珠三角地区的特征路径长度最短,但由于缺乏与市场际技术转移主体的联系,虽然资源最为集中,但仍未建立起覆盖整个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西部地区特征路径长度较长,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较为困难;环渤海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盟员间聚集程度最高,联系最紧密,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联盟盟员间联系相对较弱;各区域联盟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不完善,网络能量未得到明确分配,合作程度较低。通过对我国38个城市间政府技术合作网络的分析,揭示了各区域城市合作网络密度差异巨大,珠三角地区城市网络密度最大,技术转移联盟最为发达,西部地区密度最小,技术转移联盟发展相对迟缓。在市场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研究上,通过对76家依托大学、依托政府等四类技术转移机构服务项目比较,揭示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技术类服务能力最强;依托政府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类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依托政府建立的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和各类技术市场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在范围和广度上要远远高于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独立运作的企业法人或其内设机构提供服务项目;各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融资服务能力都较差。(3)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安排研究。通过对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的自组织性、开放性和协同性的研究,提出网络治理理论为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在通过分析技术转移要素流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代理、委托开发、技术集成和生产联合体等治理模式,并揭示了这几种模式运作机理;在通过分析政府间合作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关系模型,依次在规制域、操作域和市场域三个层面提出了Ⅰ网络和Ⅱ网络治理的互动安排,最后提出了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演化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演化特征。(4)网络治理机制研究。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在组成上有宏观的政府间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和微观市场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构成;在结构上既有层级制的特征,又有组织交易模式的特征。基于此,提出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机制网”概念模型,分析了“机制网”概念模型的运作机理。从Ⅰ网络和Ⅱ网络两个层面提出了协调机制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的保障;约束机制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的基础;投融资机制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的支撑;信任机制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的核心;利益分配机制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