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方法,以成分分析和语义场的理论为代表,认为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在的,固有的,不变的属性,因而未能对其给与令人满意的解释。如成分分析法认为一个词可以分成多个语义特征,但所得到的并不一定是在使用这个词时我们所理解的意义。而语义场的理论则依赖于一个词与同一语义场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其意义,这也和实际应用中的词义相去甚远。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动态识解这一认知途径使得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程度,这一过程涉及到词语在微观层面上的涵义,因而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中的词语意义。Alan Cruse和张建理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可适用于名词和形容词,那么它是否也适用于动词呢?本研究假设答案是肯定的,其目的在于将动态识解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词类上,也就是行为动词,以期发现在识解这些词的涵义过程中的规律性。本研究选择了8个较为常用的行为动词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run, swim, walk, jump, take, throw, eat, drink,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识解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应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在对这8个词的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果。第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主要表现在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是动词所特有的。第二,在识解行为动词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语核心意义的映射,为进一步识解其涵义提供了意义潜势;第二阶段是前意义的收集过程;第三阶段是前一阶段所识解出的全部前意义的整合,包括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被融合到一起构成词语的最终释义。通过对run和take两个词的实例分析得出结论,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是可以应用在动词这一词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