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规范性翻译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约翰·麦克法兰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标志着描述翻译研究的开端。自此,许多学者投身于描述翻译研究的领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吉迪恩·图瑞是最为优秀的一位。他指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其理由是什么。”另外一位学者MariaTymoczko认为“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实践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更进一步说,就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中去研究”。《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读者对这本书的热情不改。本文作者以描述翻译研究理论为基础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一个是张谷若的版本,另一个是孙法理的版本。描述翻译研究的一个要点是规范。规范在各种因素如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交互影响下产生,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图瑞认为,任何翻译都是由规范支配。规则不应该是评价译本质量的唯一标准。因为翻译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发生的而规则仅仅涉及语言学和语言本身。本文旨在给张谷若和孙法理的版本以正确的定位,而不是品评两个译本孰优孰劣。本文作者试图以规范为中心来对比张谷若和孙法理的译本。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选择构成了初始规范,即倍受争议的异化归化之争。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归化或是异化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取向。异化和归化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在预备规范指导下,本文详述了翻译本文文化背景,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在操作规范的指导下,本文讨论了制约相同的单词、句子、段落、语篇被翻译成不同的中文的因素,如方言、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习惯、活动等。文章讨论了语段删减、增加、位置变换和注释的原因,发现有时是为了迎合潜在读者的口味,有时被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不同所制约,或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又或者译者的教育目的。最后,作者呼吁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有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