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研究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的状况与成因。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资本流动因素加入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中,综合相关理论文献对该假说的缺陷和在开放经济下的适应性做了修正和补充。而后,以修正后的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框架,探讨中国银行业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下的脆弱性问题。 理论对银行业脆弱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银行资产业务的风险偏好倾向;第二,银行业的行业特性。 (一)对银行资产业务风险偏好倾向的理论解释。 明斯基(Minsky,H.P.)的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诱发银行业资产过度扩张的主要因素。在经济繁荣期,银行倾向于对未来持过分乐观的预期,导致银行向现金流不稳健的企业(庞氏借款企业)过度放贷,增加了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暴露,结果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庞氏企业的现金流将出现困难,导致银行贷款质量恶化,引发银行的流动性困难。 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的重要缺陷在于对微观主体对未来过度预期乐观倾向解释不够充分有力,而信息经济学对此做了较充分的论述。信息经济学认为银行的过度乐观预期倾向来源于委托—代理结构中的道德风险,以及银行对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完全。 (二)对银行业行业特性的理论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本身就易受储户挤兑风险的冲击,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借短放长”的经营模式和“先到先取”的支付承诺。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储户最明智的行为就是赶紧加入挤兑的行列,这样将进一步恶化该银行流动性状况,最终导致该银行的破产。其次,银行破产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链断裂的扩散效应。 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资本自由流动下的银行业脆弱性的发展方向。 首先,文献资料认为在一国金融体系深化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资本流动会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因素的作用结果。第一,投资的波动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存在乘数效应;第二,经济政策的冲突和货币替代将降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第三,国内金融体系的缺陷会使资本波动对经济的冲击效果倍增。 其次,资本自由流动下,借款国政府对银行的担保行为和贷款国对银行的保护安排都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诱发过度借贷综合症。 最后,资本自由流动将加剧银行业竞争,恶化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扩大银行破产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综合考虑以上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影响银行脆弱性发展方向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点:经济波动性、本国银行竞争力、银行业受保护的程度和金融监管效率。并以此为分析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的框架,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一)本文用计量工具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对资本流动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易受资本流动的冲击。这意味着在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扩大的倾向,进而刺激银行资产组合风险暴露的增长。 (二)本文分析了中国政府对银行业保护制度对中国金融道德风险扩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对目前对银行业的保障范围和力度都高于普通存款保险制度。由于政府对中资银行提供了国家信用支持间接保护了所有存款的安全,使得银行不必担心自己的过度冒险而引发存款人对自己的信任危机,所以极易诱发银行高息揽储的道德风险,进而导致储户的逆向选择的发生。同时,本文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纪律的三个方面考察中国金融监管的效率,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存在以上三方面都亟待提高。所以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将使得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中国银行业内部的道德风险急剧膨胀,产生过度借贷综合症。 (三)本文用CAMEL评级框架分析了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结论认为中国银行业,较之国际同业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很难有效地抵御国际同业的竞争压力。资本自由流动将增大国内银行的破产概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最后,针对中国银行业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下暴露出来的脆弱性,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