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癌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之一,它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无痛性甲状腺结节,在正常人群中通过触诊的方法检出结节的概率很低,但是借助高分辨率超声进行检查,检出率可高达20%~76%,其中约5%~15%为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大部分甲状腺癌都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照病理类型来分,可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其中,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产生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故认为甲状腺髓样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测定、B超、CT、MRI、甲状腺核素显像、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FNAB)。其中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是FNAB,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而且并不能确定部分病理学标本的的甲状腺疾病性质。其次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在穿刺过程中会造成局部肿瘤病灶的扩散。这些年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多成果,人们对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现在已经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不少内分泌标志物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的能力。CG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敏感又可靠。尽快的建立血清CGA水平与各种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之间的关系,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血清嗜铬粒蛋白A水平的检测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价值尚无相关报道。探讨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意义,及其对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83例甲状腺结节性质不明患者血清CGA水平。38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包括10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组)、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组)、8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3组),10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组(4组),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5组)作为对照,计算嗜铬粒蛋白A(CGA)诊断甲状腺肿瘤的敏感性,比较血浆CGA在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的浓度差异,并计算其对不同类型甲状腺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同时评价血清CGA对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非转移与转移病例的诊断价值及甲状腺髓样癌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GA的差别。结果血清CGA的水平在五组间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组CG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甲状腺滤泡状癌组、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GA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敏感性为49%。所有的甲状腺髓样癌病人均经过手术治疗,我们将手术前后的这组病人的血清CGA进行对比显示,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CGA水平明显降低,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CGA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组(P<0.001)。结论血清CGA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敏感性较不足,不推荐将血清CGA作为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首选肿瘤标记物,但是对于降钙素等标记物阴性和临床应用中不方便获得肿瘤标志物的甲状腺髓样癌,血清CGA的检测仍具有一定意义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CGA还可以充当肿瘤在发展进程动态的监测以及作为一个预后的指标,用于监测肿瘤的发展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