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权的本质在于维护促进人性尊严及人格自由,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体现人的自主性及个别性。传统立法及学说对人格的保护的规定和理论,在现代科技传媒中显得不足。尤其是某些人格要素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财产性格,在市场上被授权利用或者被非法使用。如何解决法律规范滞后的问题,德国法院发展出了“一元论”即人格权包括精神成分和财产成分,美国则通过学者的努力建构出专门性的人格财产权即公开权理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也区分人格权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对行为人的责任作出了颇具时代意义的规定。本文旨在探讨,侵害他人人格权中的财产成分,获得巨额利益时,被侵权人可以行使一种独立于现有民法的请求权即“获益返还”的请求权。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简述人格权变迁的历史,出现了两种对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模式,二者均肯定此种法益需要保护,但是结构和意义却并不相同。为何提出侵害人格权的获益应否返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侵权责任法》第20条和国外或者地区的司法实践启发。第二部分,界定清论题的核心概念。介绍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在我国司法中的现状,厘清理论上的争论,德国的“一元论”更为可取。超过实际损害或者客观价额的获益如何称谓,学者众说纷纭,通过简要的介绍和批评,“获益返还”的概念较为可取。第三部分,检讨现行立法及通说中请求权。侵害他人人格权财产利益的请求权基础,首先检讨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次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及不法管理返还请求权。得出这三种请求权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均难以胜任。第四部分,论证“获益返还”请求权的独立性。在思考《侵权责任法》第20条本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本质上是侵权损害的一种计算方式,并且存在漏洞。综合前述请求权的检讨,“获益返还”请求权实际上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有其广泛的适用空间、特殊的功能及意义。同时比较法也为其提出了有益参考。第五部分,构成要件的具体思考。对该请求权进行构成要件的思考,具体包括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侵权人获得利润、侵权行为与所得利润间存在因果关系、不需要损害前提、过错方面不以故意为限,只要具备具体清过失即可。第六部分,责任承担的限制及与传统请求权的关系。当该请求权的要件具备时,侵权人需要返还所获利益。但是返还的范围需要有所限制,应当扣除必要费用。此种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制度,应当在不同情况下,协调好与传统请求权的关系。第七部分,结论。综合前述分析,侵害他人人格权“获益返还”的请求权基础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获益的计算标准,损害与获益的关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