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带动着轨道交通的配套设施数量的同步增长。其中主要配套设施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依据工艺要求,需独立设置15至40公顷城市土地。应对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急迫形式,密集紧凑的城市格局成为化解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保障城市高效率的运转。各城市纷纷探索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正常运营使用的前提下,尝试对其周边空间合理综合开发利用,建设连续集约的立体化城市空间形态,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空间品质的加速提升、城市良好形象的塑造。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立体化空间形态的塑造是建立集约节能城市的重要途径,是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趋势。完整的立体化空间形态的建构集聚空间整体性、形态多样性及结构复合性三种属性。而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功能属性内向封闭、体量巨型及与城市基面约十米高差等特性造成形态单一的巨型空间阻断城市道路、与周边建筑空间脱离、破碎并离散其所在的城市空间。该区域空间活力的再生急切需要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中塑造完整的立体空间形态,通过复合城市交通、居住、办公、休闲、娱乐等职能激发其冲破孤立自闭的状态,涅槃转变成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在这种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空间形态的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的构成及整合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探讨出该类型城市设计的立体空间模式的设计要点及方法。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实例调研分析其复合功能组成、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及整合模式,然后借鉴先进立体化设计理论及成功案例梳理并推导立体化要素的构成及组合特点,随后结合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空间形态要素整合方法。核心部分讨论了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立体空间组织的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包括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城市界面中形态丰富、集聚多义性的公共空间节点,及其空间组织结构。最后论文总结和展望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趋势。全文通过案例分类归纳分析,总结出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立体空间模式的设计要点及方法,以期对日后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设计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