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安全性。方法将L5全椎板切除的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术区生理盐水冲洗后关闭切口,B组、C组、D组均为实验组:均在术区硬脊膜暴露区覆盖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而覆盖剂量各不相同,B组:0.5ml,C组:0.75ml,D组:1.0ml。分别于麻醉后,椎板切除术后,闭合手术切口之后,术后8周这4个时间点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记录潜伏期值。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8周对各组动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麻醉后和椎板切除术后各组潜伏期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关闭切口后测定各组的潜伏期值显示:A组和B组潜伏期值均无延迟(P>0.05),然而在C组和D组潜伏期值出现明显延迟(P <0.05)。在术后8周复测各组潜伏期值,均处于正常范围(P>0.05)。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术前所有动物评分均正常。在术后1d,A组和B组动物的评分仍然正常,而C组和D组的动物评分下降。在术后8周,各组动物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再次正常。结论椎板切除术后局部覆盖预防粘连剂有剂量的要求,0.5ml的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不会对该动物模型的脊髓的电生理功能及后肢运动功能产生影响。目的通过Micro-CT联合硬膜外造影、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羟脯氨酸浓度分析,评估两种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HyaRegen/SPI和HyaRegen/SPII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探索应用Micro-CT联合硬膜外造影技术观察和评估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可行性。方法将L5全椎板切除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术区生理盐水冲洗后关闭切口,而B组和C组为实验组:分别在暴露出的硬膜外覆盖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HyaRegen/SPI)0.5ml和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HyaRegen/SPII)0.5ml后关闭切口。分别测定麻醉后、硬膜完全暴露后及闭合切口后的CSEP,并记录潜伏期。所有动物术后8周予以安乐死,完整切下脊柱节段(L4-L6)进行如下评估:①在切下的脊柱节段硬膜外注射造影剂后立即进行Micro-CT扫描,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观察,并计算术区硬脊膜外单位体积内造影剂充盈体积比(为了对该项指标进行更好的评估,我们取另外六只正常的、未行椎板切除术的动物脊柱节段进行比较);②进行硬膜外粘连程度的肉眼观察,并根据Rydell标准进行分级;③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评估;④取术区硬膜外背侧少量瘢痕组织行羟脯氨酸浓度分析。结果麻醉后、椎板切除术后和关闭切口后各组潜伏期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icro-CT联合硬膜外造影扫描并三维重建后显示,在正常组(未行椎板切除术)、B组及C组,造影剂能够顺利充盈硬膜外间隙,而在A组,造影剂充盈不顺畅,在术区局部形成多处充盈缺损;计算术区硬脊膜外单位体积内造影剂充盈体积比,正常组、B组及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充盈体积比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结果发现,A组硬膜外粘连严重,无法完整分离,而B组及C组硬膜外未见明显粘连,A组的粘连程度要远高于B组和C组(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三组均在原椎扳切除术区形成大量新生骨,不同的是A组新生骨下可见广泛而致密的硬膜外粘连,脊髓向背侧牵拉,硬膜外间隙消失,而B组和C组新生骨下可见极少量瘢痕组织,硬脊膜表面光滑,未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硬膜外间隙存在,进行组织学评级后发现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浓度分析结果显示B组、C组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要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HyaRegen/SPI和HyaRegen/SPII)均能够在术后8周有效预防新西兰兔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