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和信号转导级联反应被认为在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可能成为今后抗抑郁治疗干预的新靶点。既往研究证实抑郁症存在免疫炎症反应和神经可塑性方面的异常。在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结合PRKCB1和INPP4A基因在信号通路和神经可塑性方面的作用,分析抑郁症患者两条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外周血浆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脑灰质体积的关系;并探讨其下游分子BDNF鉴别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的作用。该研究可为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第一部分研究抑郁症患者的PRKCB1和INPP4A基因蛋白表达:收集40例抑郁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使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外周血浆中INPP4A和PRKCB1的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中TNF-α的浓度,使用西门子3.0磁共振获取大脑结构相的数据。比较两组在PKCβ和INPP4A蛋白水平、TNF-α水平以及脑灰质体积的差异,并探讨蛋白水平与TNF-α水平及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mBDNF/proBDNF(M/P)对单双相抑郁鉴别诊断的价值:收集44名正常对照、37例抑郁症患者和24例双相抑郁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中的mBDNF和proBDNF水平。比较三组在mBDNF、proBDNF以及M/P比值方面的差异,计算操作曲线下面积,寻找最佳区分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的指标。并对抑郁症患者进行12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后血浆mBDNF、proBDNF和M/P比值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抑郁症组血浆PKCβI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KCβI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两组INPP4A蛋白水平可能会存在差异(P=0.066);在抑郁症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6)。抑郁症组PKCβI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373,P=0.018);与总灰质体积呈负相关(r=-0.440,P=0.022);与海马体积呈负相关(r=-0.480,P=0.011);与尾状核体积呈负相关(r=-0.437,P=0.023);与小脑体积(r=-0.374,P=0.055)和大脑皮层体积(r=-0.360,P=0.065)可能存在负相关;PKCβII与TNF-α、总灰质体积及各部位体积(海马、尾状核、小脑和大脑皮层)无明显相关性。INPP4A与TNF-α、总灰质体积及其它部位体积(海马、尾状核和小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可能呈正相关(r=0.353,P=0.070)。第二部分: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组、双相抑郁组血浆mBDN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双相抑郁组mBDNF水平低于抑郁症组(P=0.000)以及正常对照(P=0.002)。而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4)。三组pro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两两比较亦没有发现有统计学差异。三组M/P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抑郁症组M/P比值高于双相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双相抑郁组M/P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6)。mBDNF、proBDNF和M/P比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95%CI:0.638-0.922),0.593(95%CI:0.434-0.752)和0.858(95%CI:0.753-0.963)。抑郁症患者治疗12周以后M/P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PKCβI和PKCβII在外周血浆表达存在差异,PKCβI与抑郁症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PKCβI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炎症激活的调控,并且与脑灰质体积的异常改变有关;本研究尚不能证明抑郁症患者INPP4A基因的蛋白表达异常,但提示其有异常表达的趋势,并且可能与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的改变有关。本研究发现PRKCB1和INPP4A所介导的信号通路下游分子BDNF有助于对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的鉴别诊断,支持血浆M/P比值可能是区分单双相抑郁发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支持M/P比值作为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的状态指标。总之,我们的研究支持PRKCB1基因所表达的PKCβI蛋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作用并支持M/P比值对单双相抑郁发作的鉴别作用,提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INPP4A与抑郁症的关系。该研究为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病理机制研究、以及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