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和裂解生物质炭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环境效应影响的差异比较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裂解生物质炭(pyrochar)在土壤改良、固碳减排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而水热法炭化生物质材料,将其制备成为水热炭(hydrochar),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炭制备方法,最近几年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水热炭在农业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稻田环境中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土柱试验,添加麦秆或者锯末分别在高温裂解或水热炭化两种手段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即麦秆裂解生物质炭(WBC)、锯末裂解生物质炭(SBC)、麦秆水热生物质炭(HWBC)和锯末水热生物质炭(HSBC),在两种施加量(2016年为0.5%和3%,w/w两个施加量;2017年将3%调整为1.5%,w/w)条件下,考察不同制备方式、不同施加量和不同原材料的生物质炭处理以及不施炭对照CKU(施加氮肥)和CK(不施氮肥)对水稻生长、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田面水和表土铵硝动态及氨挥发和温室气体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水热炭的稻田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1)生物质炭类型和水热炭的施加量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2016年度高施加量的水热炭处理HWBC-3%和HSBC-3%严重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导致其产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结实率和穗粒数是影响其产量最重要的因素;而同年的裂解炭处理和低施加量的水热炭处理HWBC-0.5%和HSBC-0.5%却未对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2017年将生物质炭3%施加量调整为1.5%(w/w)后,水热炭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2)施加裂解炭可减少氨挥发累积排放量。2016年裂解炭处理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比CKU减少了0.68%~25.16%;2017年裂解炭处理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比CKU减少了8.53%~24.04%。水热炭施加量过高会促进氨挥发排放。2016年HWBC-3%和HSBC-3%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KU(P<0.05),分别高出约108.93%和76.59%。这是由于高施加量水热炭处理(3%,w/w)抑制水稻生长,使得水稻对氮素的吸收量显著降低,导致其田面水TN和NH4+-N浓度较高,从而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P<0.05)。2017年水热炭处理与CKU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几乎无显著差异。2016年HWBC-3%和HSBC-3%和2017年所有水热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裂解炭处理(P<0.05)。
  (3)合理施加裂解炭和水热炭能降低N2O和CH4累积排放量。与CKU相比,2016年WBC-3%和SBC-0.5%以及2017年所有裂解炭处理使得N2O累积排放量减少了约19.55%~74.45%;2016年所有水热炭处理和2017年HWBC-0.5%和HSBC-0.5%使得N2O累积排放量减少了约5.90%~32.12%。2016年和2017年数据显示裂解炭处理都减少了CH4累积排放量,减幅38.61%~90.80%。两年的HWBC-0.5%和HSBC-0.5%处理也减少了CH4累积排放量,减幅为14.38%~53.85%。2016年HWBC-3和HSBC-3%以及2017年HWBC-1.5%对CH4累积排放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使得CH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64.27%~507.40%。2016年HWBC-3%和HSBC-3%比对应的WBC-3%和SBC-3%显著增加了CH4累积排放量(P<0.05);2017年HWBC-1.5%和HSBC-1.5%比WBC-1.5%和SBC-1.5%也存在一致的规律。
  (4)裂解炭处理和低水热炭施加量的处理均减缓了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HGI)。而高施加量水热炭处理,即2016年HWBC-3%和HSBC-3%和2017年HWBC-1.5%和HSBC-1.5%则显著增加了GWP和GHGI。
  (5)在水热炭施加量相同时,HSBC表土浸提TN含量低于HWBC处理。2016年存在显著差异(P<0.05),2017年则不显著(P>0.05)。生物质炭的制备原材料对其他相关指标的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在未来进行水热炭的农业环境应用时,首先需对水热炭进行改良,如陈化、清洗、微生物处理等,以发挥其最大的环境效益:其次,要控制水热炭的施用量,防止其过量施用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无法编码蛋白质但却具有重要功能的转录本。lncRNA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lncRNA被认为不仅与mRNA的表达调控相关,而且还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物相关的疾病有联系。lncRNA在哺乳动物中有着大量的研究,相比之下,植物中lncRNA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用于预测lncRNA
中华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俗称樱花虾,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匙指虾科(Atyidae)、新米虾属(Neocaridina)。由于中华锯齿新米虾具有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发育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等特点,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的实验材料。由于个体小巧,经过人工培育已获得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其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最低处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水汽源,是
学位
全球有超过50%的有机碳储存在30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虽然深层土壤CO2排放相对表层土壤较低,但是由于较大的有机碳储量,其碳库的微小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大气CO2浓度。由于物理化学保护和低O2浓度等特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不过一旦深层土壤暴露到表面,深层土壤有机碳则对环境扰动非常敏感。但是,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环境扰动的响应研究还较少。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由中亚、
学位
人类活动对全球氮(N)循环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氮输入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固定的氮。大多数人为输入的氮以NH4+的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过程将NH4+转化为可移动的NO3-,这可能导致NO3-淋洗进入河流、地下水或导致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氨氧化作用通过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是硝化作用的第一
学位
据IPCC(2013)预测,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将上升0.9~5.4℃,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带增幅最大。C02和N20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N20主要源自化肥的施用。同时,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伴随着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生态系统氮素含量的增加以及降水变化都会对生物圈与大气之间C02的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大的场所,土壤碳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02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寒生态
学位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植被组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与高寒草甸植物生存相关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改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并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显著的影响。氮素和温度是限制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重要非生物因子,而病原真菌则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生物因子。氮素添加和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已有诸多报道,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病原真菌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
学位
蚯蚓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蚯蚓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来实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此,研究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揭示蚯蚓调控土壤生态过程机制的一个关键的要素。蚯蚓生态型是其取食偏好、活动范围和日常行为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生态型的蚯蚓对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可能很不相同,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文通过设计因子完全交互的调控实验,探讨了不同生态
学位
岩石(矿物)风化是地球关键带内广泛发生的重要地球化学过程之一,而微生物又是广泛参与该过程的物种。研究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的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也能够为碳元素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科学家在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作用的领域内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研究工作往往以元素的释放速率为重点,对风化后所形成次生矿物的关注极少。本文以沙
学位
溶磷微生物是一类可以有效分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以及有机磷的功能性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体、有机肥料以及水体当中。本研究在土壤和有机肥中分别筛选到两株高效溶磷微生物,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18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JXZ01;在培养基环境下比较了两株菌的溶磷能力以及最佳碳氮源种类和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和黑麦草的盆栽试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