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指的是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并未呈现过的新词或并未发生的事件出现过。虽然系统研究知觉和记忆的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于19世纪后期,但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却比知觉错觉的系统研究晚了一个多世纪。Ebbinghaus的定量研究为错误记忆奠定了基础,而错误记忆的开创性研究始于Bartlett(1932)。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基于刻板印象的错误记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记忆现象,由于对与刻板印象一致、不一致社会信息在加工、表征、提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人们会对与刻板印象一致、不一致性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错误记忆。近几年,研究者对影响基于刻板印象错误记忆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和观点来阐释该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主要有“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Filter Model)、“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odel)、“灵活编码模型”(EncodingFlexibility Model)、“模糊痕迹理论”(Fuzzy Trace Theory)、“构建性记忆模型”(ConstructiveMemory Framework)。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基于刻板印象的错误记忆,但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解释,也就是说关于基于刻板印象的错误记忆的加工机制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影响基于刻板印象错误记忆的因素很多。就认知方式来看,它体现着个体在组织和表征信息时的差异,不同场依存、场独立个体的认知改组能力不同的,他们在知觉和认知加工过程中所惯用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与场依存个体相比,场独立个体不易受分心物的干扰,其心理分化程度较高,心理分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认知重组技能、注意的监控技能、信息的组织和提取能力的高低。另外,在加工大量信息时,场独立个体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精确性,成绩明显好于场依存个体。在解释基于刻板印象错误记忆时都比较注重对项目的编码,那么不同认知方式的个体可能由于其编码倾向或加工倾向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基于刻板印象的错误记忆。因此,不同认知方式可能是影响基于刻板印象错误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注意水平条件下,个体的加工水平和作业成绩是不相同的。认知负荷较重的分散注意环境能够削弱感知者对记忆细节的表征能力,编码时的分散注意促进了类别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