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黏塑性变形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探索废旧棉织物高效利用新途径出发,本文以棉织物和聚丙烯(PP)为主要原料,采用层叠热压工艺制备了棉织物增强PP复合材料,其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十分突出,与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具有互补性,可望应用于生态建筑与绿色装饰材料。为了对棉织物增强PP复合材料的黏塑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新棉织物制备棉织物增强PP复合材料试件以避免因废旧棉织物材质不均而造成实验数据波动大,采用多种模型拟合分析了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黏塑性变形行为,揭示了黏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基于非线
其他文献
工业排放的细颗粒物(PM_(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随气流进入大气环境后可以引发室内外空气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细颗粒物粒径小、重量轻、所受流体曳力巨大,现有除尘技术对它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Cloud-Air-Purifying(CAP)技术是一种新型细颗粒物治理技术,该技术借鉴自然界“成云降雨”原理,利用过饱和水汽使细颗粒物粒径增加,然后再通过旋风除尘
学位
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太阳辐射,气溶胶对大气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因此,由人类活动导致气溶胶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进而对天气或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重污染地区。然而,天气或气候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不同过程相互牵连,而且还存在着反馈机制。为了分析气溶胶反馈的影响,在考虑气溶胶对大气辐射影响的物理基础上,对其相关过程的影响进行了
学位
学位
大气颗粒物(PM)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PM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吸入PM中毒性元素是一条重要的人类暴露途径,虽然和这条暴露途径相关的风险评价通常基于元素总浓度,但是基于生物可给浓度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风险。环境蛋白质组学是利用环境蛋白质组学技术来研究细胞或者生物体对环境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物等的响应,从而可以鉴定这个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和暴露标识物。本论文由绪论(第一章)和研
学位
塑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的废弃塑料制品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塑料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持久影响环境。有研究表明紫外光是能够引起塑料降解的重要因素,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光照及其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后,发生破碎形成小的塑料颗粒。小粒径的塑料颗粒在环境中迁移性更强,且容易进入生物体内,因此危害可能更严重。纳米塑料
学位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公众健康等造成巨大影响,引起媒体及公众的普遍关注。随着“蓝天保卫战”、“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制定,关注的重点围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而开展,这也主要依赖于空气质量模型在建立合适的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的基础上
学位
由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从内燃机和化石燃料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从大型排放源中捕获CO_2并进行封存被认为是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常见的CO_2捕获方法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低温蒸馏法,其中化学吸收法是工业实际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但传统塔式的吸收方法由于其设备庞大、价格昂贵,气相和液相流
学位
反渗透(RO)膜技术在二级出水回用中受到广泛研究,但膜污染是限制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二级出水中的生物聚合物是导致RO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废水进行预处理是缓解膜污染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臭氧氧化及臭氧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因其对生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降解或去除能力,被广泛用于低压膜过滤的预处理研究。但是,上述预处理方法用于减缓RO膜污染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论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
学位
叔丁基羟基甲苯(2,6-Di-tert-Butyl-Hydroxytoluene,BHT)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工业产品中。大量的生产和使用导致BHT释放至室内灰尘、沉积物和水体等多种自然环境介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毒理学证据表明BHT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器官毒性、致癌性以及生殖发育毒性等,而其代谢产物的毒性较母体本身更高。基于BHT的广泛使用以及毒性效应,了解其
学位
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