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EBUS-TBNA影像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探讨EBUS-TBNA超声内镜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淋巴结良性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EBUS-TBNA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活检率。2.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EBUS超声内镜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EBUS超声内镜特征的差异,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影像医生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因CT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EBUS-TBNA检查的患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和随诊6个月确定最终诊断,分析超声内镜下影像学特点,对其EBUS超声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统一选择日本OLYMPUS公司BF-TYPE-UC260FW 260型纤维内镜检查系统,配有EU-ME1型超声图像处理软件(含二维B超模式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在支气管镜顶端配有凸式探头超声支气管镜(CP-EBUS),主频率7.5 MHz;配有NA-201SX-4022型号22G专用穿刺活检针。观察以下EBUS-TBNA超声特征:⑴回声: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无回声、混合回声;回声均匀、回声不均匀。⑵淋巴结径线:长轴长径、短轴长径、淋巴结的纵横比(即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分为≤1.5或>1.5)。⑶淋巴结门部:淋巴门形态正常、淋巴门形态异常(包括淋巴门部分缺失、全部缺失)。⑷边界;清晰、模糊。⑸形态:规则、不规则。⑹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基于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根据Adler血流半定量分级方法,将肿大淋巴结内血流量划分为0-3级,即0级,无血流量;1级,少量血流信号,一或两个点状或短棒状彩色流量信号;2级,中等量血流信号,一个主要血管或几个小血管穿行;3级,丰富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信号为0-1级者,为乏血供;血流信号为2-3级者,为富血供。(7)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模式:门型血流分布,非门型血流信号。总结EBUS-TBNA影像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统计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EBUS超声内镜特征。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或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绘制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组内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采用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142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58例,年龄在29~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57.07±8.90)岁。142例患者中共256枚淋巴结,肺癌淋巴结转移175枚(68.4%),良性肿大81枚(31.6%)。1.EBUS-TBNA超声内镜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显示,肿大淋巴结回声、短轴长度、纵横比、边界、形态、淋巴结淋巴门有无、血流信号分级和血流分布模式是评价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回声、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及淋巴门的有无是评价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多指标联合诊断以纳入所有独立预测因素时诊断价值最大(AUC=0.879),而“回声+短轴长度+淋巴门有无”联合诊断价值仅次于纳入全部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AUC=0.877)。2.转移淋巴结长轴长径和短轴长径在小细胞肺癌和腺癌组来源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两两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血流信号分级在腺癌和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可以通过这些超声特征提高EBUS-TBNA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2.不同病理类型来源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在EBUS超声影像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