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单侧牙槽嵴裂动物模型,并研究牙槽嵴裂裂隙对鼻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9-02/2009-08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完成。实验采取自身对照,选用10只标准同窝实验犬,8周龄,体重2.5~3.5kg,随机确定实验侧和对照侧。所有动物在静脉麻醉后,取对照侧卧位,固定四肢及头部,常规消毒铺巾。在无菌条件下设计第1侧切牙近中至第2侧切牙远中唇面及舌面齿龈缘切口,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钝性分离粘骨膜,充分暴露第1、2侧切牙牙槽骨骨面,用骨凿凿除第1侧切牙近中至第2侧切牙远中之间的牙槽骨,在实验侧造成10mm×15mm的单侧牙槽嵴裂裂隙,骨腊及明胶海绵止血,用3-0丝线将去除牙槽突后的唇腭侧粘膜瓣与鼻底的粘骨膜直接对位缝合,使鼻底与口腔相通,切口缘抗生素药膏涂抹,对照侧无特殊处理,麻醉清醒后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动物于术后10周无痛性处死,通过螺旋CT进行头颅三维重建,应用Amira软件对两组动物进行外鼻定点,行线距及角度测量并数据分析;另解剖双侧鼻翼软骨,于软骨内1/2处、穹隆角、外1/2、外1/4处垂直于软骨长轴切开,水平包埋,连续做5μm宽切片,常规组织学处理,HE染色,进行图像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实验侧及对照侧软骨发育的差别。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未有死亡病例,动物处死后行大体观察:实验侧牙槽嵴裂裂隙未愈合,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发育较健侧差,并伴有患侧鼻翼外侧脚下陷;鼻尖位置向患侧偏斜,鼻孔呈不同程度的不对称,鼻小柱向健侧偏斜。定点测量(mm),鼻翼最上缘点与En-En连线的垂直距离:实验侧为(17.7±2.45),对照侧为(16.92±2.26),P<0.05;鼻翼基底点与En-En连线的垂直距离:实验侧为(25.56±6.05),对照侧为(26.29±5.87),P<0.05;鼻小柱点-鼻翼外点间距:实验侧为(8.38±0.8),对照侧为(7.4±0.45),P<0.01;鼻小柱点到鼻翼缘外侧点距离:实验侧为(8.90±1.63),对照侧为(8.12±1.19),P<0.05;鼻孔宽度:实验侧为(5.26±0.78),对照侧为(4.08±0.71),P<0.05;鼻孔最上点-鼻翼基底线的距离:实验侧为(5.54±1.23),对照侧为(5.86±1.31),P<0.01;鼻翼外点-鼻翼外侧缘点连线的距离:实验侧为(3.92±0.80),对照侧为(3.62±0.68),P<0.01。连续切片组织学观察:对照侧鼻翼软骨外侧脚1/2处中央细胞面积(μm×μm):实验侧为(426.03±60.40),对照侧为(361.01±47.62);周长(μm):实验侧为(52.80±5.97),对照侧为(44.47±4.94)。外1/4处中央细胞面积(μm×μm):实验侧为(454.86±63.13),对照侧为(357.85±47.28);周长(μm):实验侧为(53.55±5.94),对照侧为(45.48±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侧鼻翼软骨外1/4处细胞表密度(μm×μm/个):实验侧为(71.78±12.20),对照侧为(58.86±10.41),P<0.05。结论对照侧外鼻组织生长发育优于实验侧,单侧牙槽嵴裂裂隙对外鼻的形态及鼻翼软骨生长发育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