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险需求理论是宏观视角的保险需求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探讨寿险购买行为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研究人们为什么和怎样通过购买寿险和年金来减轻或消除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后果,以达到一生预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及在最优的消费条件下有哪些因素能影响人们的寿险需求。通常,将影响寿险需求水平的因素大致分为两大类:人口环境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人口环境因素包括:男女性别比、少儿负担比及老年负担比、城镇化程度、人口死亡率、受教育程度等。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储蓄、寿险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社会保障支出、金融发展水平、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等。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欧美等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寿险业还是比较落后的。弄清哪些因素在中国寿险需求中发挥了作用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由于数据限制,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利用中国198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及2001-2008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将人均GDP、城市化、人口负担比、社保支出、教育、预期通胀、储蓄这七个变量纳入了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得出社保基金支出水平、人均储蓄、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总人口负担比则抑制了居民对寿险的购买意愿,而人均GDP及预期通胀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尚不明显;同时,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出城市化水平与寿险需求的变化是一致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寿险需求的增加,但面板数据分析中却得出了不显著的结论。这可能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有一定关系。另外实证分析部分同时利用基于SCF的美国调查问卷数据对上述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二次验证”,除了社保支出这一因素的影响不尽相同外,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这就为中国寿险需求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可靠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