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中国,报刊是文学活动的重要场域,《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京派文人”的舞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视角,考察1933-1937年间的京派文学批评活动,是本文的主要任务。大体而言,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从两个层面考察京派文学批评:其一,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者通过各种编辑以及策划活动使该刊成为了“京派”“自己的园地”;其二,“京派”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生产着相关的知识与观念,而作为现代传媒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也参与着京派文学批评的塑造。  遵循这一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对《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略加梳理,以便说明笔者选择这个题目的缘由,继而交代本文的框架结构及研究思路,并对相关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一章讨论《大公报》与京派文学批评的“结缘”原因,主要考察《大公报》社的办报理念与京派文学思想的相同之处,此外本章还将论述《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的其它相关背景。  第二章可以看做是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对京派文学批评所进行的“外部研究”,主要描述文艺副刊的整体面貌、编者的编辑情况、京派批评家围绕副刊所进行的重要文学活动以及作者群的构成。其中,副刊“众声喧哗”的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是本章的兴趣所在。  第三章考察的是在《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呈现的“京派文学批评”,可视为京派文学批评的“内部研究”,本章试图将《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作一个巨大的“京派文学批评文本”,以期从整体上描述“京派”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此外,本章还将从双向互动的角度,考察作为现代传媒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塑造作用以及通过该刊所反映的京派文学批评的生成环境。
其他文献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颜纯钩是我国香港“南来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集编辑、作家和评论家于一身,上世纪70年代以短篇小说《迷茫》进入香港文坛以来,一直致力于中短篇小说创作。他用朴实的笔调描绘出
分析了半固态连铸技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 ,并对半固态连铸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
眼见天气越来越暖,街边的大排档也开始活跃起来。尤其一些“夜宵族”,晚上不吃东西就觉得一天没过完似的,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点些烧烤加上几瓶啤酒,边吃边喝,那是相当惬意!可是,如果你知道古人对夜宵的称呼,恐怕再诱人的美食也难以下咽了。  民间对夜宵一直有“鬼食”之称,而药王孙思邈则直截了当地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为什么医家对夜宵这么不待见呢,多吃几口饭真能要
期刊
潘向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文学作家,她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文字清新秀美,时尚而不失优雅。她的作品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物情感的深刻剖析,探讨了现代都市白领女
采用变网格技术对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 ;在分析了粗、细网格温度场计算特点的基础上 ,给出了粗、细网格在二维以及三维场合下基于有限差分的算法。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变网格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根据拉丁美洲血淋淋的历史,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而成的。小说以布恩蒂亚家族7代人一百年的命运为线索,书写了马孔多从建立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