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权力的双向互动——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与权力关系密切。翻译研究“权力转向”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权力视角进行翻译相关研究。大家一致认为翻译不是文本间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时刻处于各种权力关系中的活动。然而,一些研究者在考察翻译与权力之间关系时,常常存有一种绝对、对立的思维,即翻译要么屈从于权力的操控,要么发挥强大力量,构建相关权力。但事实远非如此,因为翻译和权力是双向互动的。权力对翻译的操控和翻译参与权力构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本文作者引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别论证翻译被权力操控的可能性以及翻译具有构建权力的能力。在德里达看来,意义取决于语境,但语境不断变化,因而只能暂时确定意义。这样一来,译者要选择要展现什么,那翻译就必然是不完整的。此外,根据解构主义思想,原作要想存活下去,必须依赖后世的解读,而翻译就是解读的一种。这样,翻译有权做出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原作,这大大增强了翻译被权力操控的可能性。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实现的,反过来话语又是权力的体现。翻译作为创造知识的行为,也是创造话语的重要工具。既然翻译可以选择文本的某一方面或部分,不完全地展现原作,那翻译注定会创造预期话语,进而参与权力的构建。本文作者还借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以此分析与翻译相关的权力的主要成分。权力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和诗学上,这些权力对原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本的接受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也正是这种操控、限制使翻译有能力创造话语、按预期方式构建权力。   本文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展开个案研究,以证明翻译与权力双向互动这个论题的有效性。林纾从事该翻译时,当时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对他选择原本和翻译策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国难当头,迫切需要开启民智、警醒世人,这促使林纾选择了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原本,因为这部小说生动描述了一个思想高尚的黑奴所遭受的悲惨命运。林纾在翻译时,运用删除、增添、更改等策略,以使译文在意识形态上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诗学方面为目的读者所接受。该译本不仅警醒世人国难当头,激励他们保家卫国、免遭灭种之灾,还对主导诗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它大大改变了小说地位、写作风格、语言以及人们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该译本准确反映出翻译与权力之间的这种互动。   作者认为不能单独过于强调权力操控翻译、翻译构建权力的任何一面,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只有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透过权力视角看清社会如何利用翻译为己所用,才能明白翻译如何有能力改变社会。   翻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远比本文所言复杂得多,本文无法穷尽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作者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翻译与权力,对其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以促进翻译研究客观、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古诗词曲以其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亚瑟·韦利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译诗的关键在于意象的传达。视觉美是诗
学位
学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男女双方在广告语篇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定型。本文拟从服饰美容类广告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理解,阐释学对翻译的意义不言而喻。近些年来,阐释学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翻译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翻译阐释学。它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