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乳腺癌按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表达及ERBB2基因扩增分为几种肿瘤亚型,各种亚型有不同的风险状况和治疗策略。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取决于肿瘤亚型、解剖型癌分期和患者的偏好。但由于乳腺癌的高异质性及易转移的特征,使得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仍存在很大的挑战。目前,DNA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表达沉默已被证明在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ZMYND10抑癌基因的DNA甲基化沉默被发现与肺癌、鼻咽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ZMYND10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ZMYND10在乳腺癌中发挥抑癌作用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采用qPCR实验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检测了配对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ZMYND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通过qPCR、qMSP和BGS实验检测了在去甲基化药物Aza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联合处理后乳腺癌细胞株以及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ZMYND10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的改变;通过CCK8、Transwell、流式细胞仪检测了ZMYND10对乳腺癌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细胞凋亡及周期阻滞的影响;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对ZMYND10在体内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了评估;采用qPCR、免疫荧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ZMYND10对下游靶基因NEDD9表达的影响;采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145-5p与NEDD9存在结合位点;通过qPCR实验检测ZMYND10对miR145-5p表达的调控作用;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45-5p对NEDD9的调控作用;通过Western blot、qPCR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45-5p inhibitor对ZMYND10/miR145-5p/NEDD9这一信号轴的负调控作用。结果:相比于癌旁组织ZMYND10在乳腺癌组织及细胞株中表达明显下调,且其启动子区域呈现高甲基化水平。使用去甲基化药物Aza+TSA联合处理后,ZMYND10的表达得到恢复,且其启动子区域呈现高甲基化水平降低。在低表达ZMYND10的乳腺癌细胞株中过表达ZMYND10后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并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乳腺癌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ZMYND10在乳腺癌中发挥着抑癌的作用。机制部分,ZMYND10通过上调直接靶向NEDD9 mRNA的3’UTR区域的miR145-5p的表达从而抑制了NEDD9这一促转移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ZMYND10通过抑制miR145-5p/NEDD9信号通路来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这一新发现的信号通路可能是小分子治疗的有效靶点,有助于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方法,更好地抑制乳腺癌的迁移和侵袭,为提高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