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立法改革的方式来应对超龄劳动者就业问题,通过颁布《反年龄歧视法》《高龄劳动者雇佣法》等法律法规从立法的高度支持和鼓励超龄劳动者就业。当前我国在经历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峰时期后,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进入社会发展前进难以避免的演变阶段,老年人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劳资矛盾尖锐化,社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虽然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立法改革的方式来应对超龄劳动者就业问题,通过颁布《反年龄歧视法》《高龄劳动者雇佣法》等法律法规从立法的高度支持和鼓励超龄劳动者就业。当前我国在经历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峰时期后,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进入社会发展前进难以避免的演变阶段,老年人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劳资矛盾尖锐化,社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虽然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要对老年人的劳动收入进行保护,并且《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对超龄劳动者就业关系做了粗略规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是对于超龄劳动者的身份界定、就业关系的性质认定、合法权利的区别保护等方面缺乏详细具体的规定,以至于在实践中对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应当获得劳动者身份而未能获得,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而未能认定。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并且老年就业人口持续增长的时代背景下,超龄劳动者的身份界定、就业关系的性质认定以及相关权利的区别保护成为我国急需应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我国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及司法困境,从三个方面有层次地阐述保护超龄劳动者权利的必要性。通过查找有关超龄劳动者的司法案例,归纳总结出当前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的实践现状以及阻碍因素,逐步分析影响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缘由,为下文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部分是超龄劳动者的法律地位界定,文章从国内国外对劳动者身份的学理和制度着手,探讨劳动者的定义和超龄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关系的判定标准。从宪法和劳动法高度对超龄劳动者属于劳动者范畴,可以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进行一个全面的解读,为我国分层保护超龄劳动者权利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超龄劳动者就业关系的性质认定,对当前主流的学术观点归纳总结,分析了这五种学术观点的利弊,权衡之下认为特殊劳动关系说更加合理,既回归到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为从属性又兼顾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双方利益的平衡性。第四部分是超龄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对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进行区分,主要论述超龄劳动者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其中双倍工资、同工同酬和休息休假等基本权利受劳动法保护,劳动合同双方享有合同解除权,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超龄劳动者就业发生事故伤害可以认定工伤,直接或参照适用法律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充分论证了其不享有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通过引用司法案例证明超龄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缴纳和享有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是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规则的完善建议,从超龄劳动者权利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出发,建议明确超龄劳动者的法律地位,采取积极立法模式充分界定劳动者的含义,以“从属性”作为超龄劳动者就业关系的判断标准。分层调整超龄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从而保护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多元化等因素,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秩序被逐一打破。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其他方式很难有效实现其目的的情况下,最终往往选择用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权,但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法院收案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法官办案压力加大、司法资源紧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及时得到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诉前调解作为一项新兴的
在我国,微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拉动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出台针对微型企业融资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我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仍是国内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微型企业自身规模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抵质押物等原因,在银行信贷结构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尤其在2020年
伴随国际范围的教学改革潮流,我国也试图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变革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近20年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共识。其中,建基于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形态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建立起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来提高教学效果的“适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试图将“适学课堂”教学模式很好的契合于中职教育教学之中,通过“适学课堂”教学模式改
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的展开和不断推进,古老传统的乡土文明开始向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一步步靠拢,传统的乡村世界也开始了由表及里的蜕变,从外在的乡村面貌与乡村生活方式到乡村伦理秩序、文化风习以及人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时期的时代变迁以及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复杂交织的社会语境,在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70后”作家敏锐而又直接地感受到了这一历史发展中的乡村变迁
孤儿作品,指的是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使用者经过勤勉查找后,著作权人身份不明或者著作权人身份确定但无法联系的作品。当前社会进入数字化阶段,传统创作和阅读方式转变,使得孤儿作品数量逐年激增,孤儿作品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尖锐。特别是谷歌数字图书馆案后,孤儿作品向世界版权制度提出新的挑战,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公共文化机构中孤儿作品的保护问题至关重要。各国为解决孤儿作品难题,纷纷推进立法,成果丰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社会学理论,论述了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独特的研究方法。韦伯的法社会学也是在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任何研究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学者都不可能回避韦伯的方法论学说,本文拟通过从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着手来谈论韦伯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首先讨论了韦伯法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场域和思想渊源。韦伯的方法论思想诞生于德国1
凯尔森纯粹法学理论自诞生以来,以其独有的哲学思辨魅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法理学上占据一定的理论地位,对欧美国家法律理论的发展和法律哲学的完善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然,该理论的提出引起很多法学家关注,产生不同的看法,引出大量的争议,尤其对该理论中“基础规范”学说本身存在问题上有着很大的质疑。相反,笔者认为,基础规范的提出为整个纯粹法学奠定了科学性的作用,为该理论的解释提供了逻辑依据。基础规范预设是合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法条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习惯从之前部门法林林总总的规定集中上升为民法典总则编中,成为一般性法源,是《民法典》开放性的体现。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民俗习惯包含有民俗和习惯两者所有的内容。因其产生自民间,源于社会成员之间习性的积累,为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自觉遵守,因此具
洛克财产权问题时至今日仍存在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财产权作为一项在自然状态中后天获得且确立的自然权利,真实且具体地体现了自然法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下发挥其普遍效力的。深入地理解洛克讨论财产权的目的何在,以及他如何在自然法的框架下解释财产权,思想家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可调和的对立性,尤其是历史权利原则与平等分配原则之间的调和,一直是争议的话题。争议的主要焦点是洛克权利理论中存在一种张力,一方面认为上帝
刘逢禄是清代第一位系统研究公羊学的人物。他的公羊学研究不仅带有明显的汉代今文经学的意义,而且成果颇丰,其中《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刘逢禄欲以《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一书,重振董、何公羊“三科九旨”之学,全面归纳并阐释何氏公羊学“义例”,以通《春秋》之旨,进而以之贯通群经。刘逢禄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他的生平、家学和当时的学术思潮息息相关。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研究主要从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