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闭塞,国家权力意志难以渗透其中,所以运用象征国家权力的控制手段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难以取得预料效果,反倒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习惯“活法”---风俗习惯,规范和制约着当地社会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民族风俗习惯基本上属于一种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抽象状态,如何将其具体外化表现,尽而更为直接地影响当地人们的行为意识,起到控制并整合社会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通过一定的象征体系外化为具体的操作形式——仪式,策略性地将这些抽象的文化价值观念具体外化表现,并赋予其合理性和权威性,才能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因此,本文将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为切入点,对民族特色仪式在民族地区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展开探讨分析,力图从中观和微观层面为我国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研究缘起、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写作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在这一部分对民族特色仪式做了界定,以及对相关基础理论如社会控制理论,仪式功能理论做了阐述。第三部分为民族地区维持社会稳定的特殊性分析。在这一部分,主要展开以下几方面分析:1、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环境;2、社会控制的特殊性。在社会控制的特殊性分析中,强调了当地风俗习惯在社会控制方面发挥的作用。第四部分为民族特色仪式与民族风俗习惯之关系分析。本部分将根据民族特色仪式和民族风俗习惯各自的特点,对两者间的关系展开分析讨论。指出民族风俗习惯主要是以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存在于民族地区人们的心中,而各种具有民族信仰特色的仪式则是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抽象思维模式的具体外化表现形式,通过仪式的展演,向参与者传递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并在每个参与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通过仪式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第五部分为民族特色仪式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分析。在这一部分,通过具体仪式的实例,结合社会控制理论及仪式功能理论,对民族特色仪式具有的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整合的正面功能,以及可能出现的负面功能如通过仪式强化的传统权威、民族认同感以及某些仪式包含的愚昧落后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第六部分为对策与建议。本部分综合以上分析进行一个全面总结,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更好发挥民族特色仪式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结合政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相关知识,在查阅并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民族地区特色仪式的具体案例探讨,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