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传统的研究未将风险因素纳入传导机制的分析中。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遭受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过多风险被普遍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危机后新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认为长期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促使银行放松贷款标准(次贷),进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扩张信贷规模,杠杆率也不断上升,从而过度承担风险,造成银行(金融)体系风险积聚,最终爆发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日趋明显和银行跨国经营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需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及现今国内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银行需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进行业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形成新的利润来源,是各银行亟需攻克的难题。不同于传统表内业务,表外业务具有灵活度及创新度高、种类众多、收益高和监管少的特点,使得表外业务不仅是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能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来源。因此近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呈现迅速的增长趋势,银行业的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的趋势也越来越凸显,或者说银行风险承担出现了从表内向表外转移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银行业监管的趋严,低的政策利率虽促使银行增加风险承担,但其表内信贷扩张受限,进而导致银行通过扩张表外业务以实现其风险承担。基于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机制和银行表外业务特点的分析,本文运用我国23家商业银行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构建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以及引入反映银行表外业务的代理变量,检验货币政策是否通过促使银行对表内表外业务进行调整,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即验证货币政策、表外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本文将货币政策区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引入货币政策立场,研究不同政策类型下,银行表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影响是否有所差异。实证结果显示:(1)为应对货币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银行会对自身业务进行调整,表明银行作为货币政策接受者,对货币政策反应模式并非中性;(2)表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表外业务可以减少银行风险承担倾向;(3)经检验存在货币政策通过表外业务来实现银行风险承担从表内转移到表外的渠道效应。最后鉴于实证结论,本文针对货币政策、表外业务和银行风险承担,及银行个体特征和监管方面所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进而提出减少银行风险承担以期望加强金融(银行)系统稳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