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耐药性调查和毒力分布特征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是生猪养殖行业中主要的致病菌,尤其是2型猪链球菌,是猪链球菌35种血清型中毒力最强的血清型,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的流行分布数据非常匮乏,许多毒力因子的致病机理还不明确。此外,随着国内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导致药物滥用,猪链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持续降低,对生产一线的临床治疗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本研究以猪链球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全国5个省份养殖场病猪中链球菌的分离情况,测定分离株耐药表型、毒力因子以及毒力表型,旨在探究猪链球菌耐药状况、毒力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毒力水平菌株的耐药特征,以期为猪链球菌病的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分别在湖南,福建,广东,安徽和江苏各个猪场共采集了病猪的肺、气管、脑、关节液、心、肝、脾等163份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以及形态学观察和16Sr RNA鉴定,共有65株确定为猪链球菌,总分离率为39.88%。从分离省份来看,安徽分离率最高,为66.57(10/15),而福建最低,为13.33%(2/15)。从分离部位来看,肺部分离率最高,分离率为57.69%(30/52),而肝部的分离率较低,为25%(1/4)。进一步对获得的65株猪链球菌进行MLST分型,除8株外,其他菌株均分型成功,共获得16种ST型,其中最为流行的是ST242型(27/65),其次是ST117型(6/65)和ST1(5/65)。采用cps-2J基因鉴定2型猪链球菌,发现共有37株检出cps-2J基因,即22型猪链球检出率为53.85%。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65株猪链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现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95.38%;其次为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分别为93.85%和90.77%;接着为红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均接近90%;此外,阿米卡星耐药率也较高为78.46%,对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以及头孢噻肟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3.08%,16.92%和12.31%,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浓度均较低(<10%)。分析菌株耐药谱,65株链球菌可分为30种谱型,其中AMK-GEN-CETE-CIP-SXT-FFC-ERY-TET耐药谱最为流行,占32.31%,其次是AMK-GEN-CETE-CIP-SXT-FFC-ERY,占10.77.%。进一步分析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发现所有菌株均对受试的4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而对7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数为57株,占87.69%(57/65),暗示菌株多重耐药严重。采用PCR检测65株猪链球菌包括89k毒力岛毒力相关因子(1/2、3/4、5/6、1/6、943、944),以及非毒力岛上epf,mrp,sly以及sao等毒力因子,发现岛外毒力因子中sly检出率最高,为61.54%(40/65);而其次是epf和sao,分别为55.38%(36/65)和53.85%(35/65);mrp检出率最低,为12.31(8/65)%。89k毒力岛上毒力因子中,1/6检出率最高,为55.38%(36/65);其次是1/2和5/6,分别为21.54%(14/65)和29.23%(19/65),3/4基因检出率较低为1.54%(1/65),而943和944则未检测到。进一步采用小鼠毒力试验测定65株链球菌的毒力,发现有10株为强毒力株,小鼠死亡率为100%;有13株菌株呈中等毒力,小鼠死亡率在75%~87.5%;弱毒力的菌株有20株,小鼠死亡率达到了12.5%~62.5%;有22株菌呈无毒力株,死亡率为0。比较分析2型与非2型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发现2型链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对其他药物敏感性差异不大。进一步分析不同毒力菌株的耐药情况,发现小鼠致死率高的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些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死亡率较低的菌株,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则高于小鼠致死率低的菌株。综上所述,病猪中链球菌分离率较高,且主要为2型链球菌,此外,ST242是最为流行的ST型。菌株中89k毒力岛检出较高,并且中等毒力以上的菌株比例较高。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仅对氨苄西林、青霉素、氟苯尼考以及万古霉素等少数受试药物较为敏感,多重耐药严重,但是,对小鼠致死率高的菌株整体上对受试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猪链球菌毒力与耐药之间的联系,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从而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猪链球菌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该亚型禽流感病毒于1994年在我国大陆鸡群中首次分离得到,随后该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与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家禽可以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发展。后来有研究也证实了人类也能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并且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爆发关系密切,防控该病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疫苗防控是防治该病主要途径之一。
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近年来可引起鸽严重发病死亡的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其病原为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n Paramyxovirus typeⅠ,PPMV-1),属于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又称鸽新城疫病毒。PPMV-1的进化速率较快,目前该毒株的传播并未持续扩大,而是维持一定种群内部的不断演变。因此对广东省鸽场的鸽新城疫病毒的传播进行监测,了解
H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范围非常广,在北美洲和亚洲鸟群中普遍存在,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家禽和水禽常见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之一。我国自2000年以来在家禽中已有分离到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报道,其流行和传播呈上升趋势,导致H6亚型禽流感病毒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大量使用疫苗或药物预防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发生并传播以及病毒存活环境的变化,均可能导致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从而改变其生
在畜牧生产中,抗生素常常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动物生长等,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被大量滥用等问题。因此,畜牧生产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养猪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仍较普遍,这使得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猪源大肠杆菌已成为重要的耐药细菌贮存库,这些耐药菌株有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食物等在养殖场内传播。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幼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体成分、水质理化指标及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在花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综合评价其改善水体环境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试验用花鲈400尾,初始鱼重为(13.00±0.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禽类的某些细胞恶性增生的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近几年,AL宿主范围有不断扩大趋势,从最初的白羽肉鸡扩散到蛋鸡和地方品系鸡,甚至还感染野生鸟类、水禽等。国内对珍禽感染禽白血病的相关报道很少;广东省历来有规模化养殖珍禽的传统,但未进行过珍禽禽白血病病毒感染情况的系统性调查。本研究拟对广东省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一种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禽类发生恶性或良性肿瘤的疾病,主要可引起鸡生产性能下降、免疫抑制、产生肿瘤和引起病鸡死亡。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引起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主要以引起禽类发生肿瘤和免疫抑制为特征。AL和RE都是生产上常见的家禽肿瘤性疾病,经常呈ALV/
抗生素在环境中蓄积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毒性、以及通过食物链诱发耐药疾病等风险。目前未见文献全面报道猪场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特征及危害性评估。本研究旨在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场环境样品常用抗生素的残留情况,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抗生素残留生态风险。应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环境样品多残留检测方法,检测了24种抗生素在猪场中粪便、土壤、污水以及蔬菜样品中的残留情况。抗生素种类主要包括:四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它能感染世界上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弓形虫。弓形虫分泌的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ROP),对促进弓形虫的细胞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I型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7(rhoptry protein 17,ROP17)、ROP18(rhoptry protein 18,ROP18)作为重要的毒力因子,他们通过阻止磷酸化宿主干扰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属于茜草科(Rubiaceae)中的团花属(Neolamarckia),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速生乡土阔叶树种。黄梁木因材性良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材林生产以及室内装修,其树皮、叶中富含卡丹宾等等生物活性物质,药用效果力明显;同时黄梁木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和饲料树种,目前已得到广泛推广。虽然黄梁木的栽培、培育技术以及药效成分的开发利用研究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