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采用家系选育,多系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和快速育种方法人工育成的具有纯化稳定的新型遗传结构的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成的鱼类新品种。建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青灰色、适应性抗逆能力强等优点。为了在原有基础上对建鲤进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以期建立新的品系,本实验室于2008年5月对建鲤和黑龙江野鲤进行了杂交试验,获取了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本研究在对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建鲤自交子代及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进行了为期45天(从2008年8月25日至10月8日)网箱养殖后,测定比较了杂交与自交子代的血液学指标、消化酶活性、肌肉营养成分,以探讨杂交对于子代的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也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生物学理论基础。对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血液学指标进行的测定比较结果显示,黑龙江野鲤♀×建鲤艿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血糖和血红蛋白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和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和P<0.05)。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血红蛋白4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和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脂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个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反映出,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相比,在代谢水平、免疫能力、肝脏功能、性腺发育时间和氧的运输能力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亲本不同造成子代遗传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对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性的测定比较结果显示,四个群体的消化酶分布均为:蛋白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腺,且前、中、后肠和肝胰腺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后肠和前、中肠之间差异显著(P<0.05),前肠和中肠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脂肪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腺,且后肠和前、中肠及肝胰腺的差异极显著(P<0.01),中肠和肝胰腺差异显著(P<0.05),前肠和中肠的差异不显著;淀粉酶活性,肝胰腺>后肠>前肠>中肠,且肝胰腺和前、中、后肠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前、中、后肠三者之间差异不不显著。四个群体相同部位的三种消化酶活性比较结果为:建鲤自交子代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后肠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群体(<0.05),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后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群体(P<0.05),四个群体在其他相同部位三种消化酶的活性均差异不显著,且四个群体相同部位消化酶的大小关系并无显著规律。这表明黑龙江野鲤和建鲤的正反交子代除肝胰腺蛋白酶活性较建鲤自交子代显著增高,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后肠脂肪酶活性较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显著增高外,其消化酶活性分布规律及其他部位同种消化酶活性较两自交子代均未产生显著的变化。对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杂交与自交子代肌肉营养成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子代水分的含量低于两自交群体,粗蛋白的含量高于两自交群体,粗脂肪的含量显著低于建鲤自交子代而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在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上,杂交子代相对于建鲤自交子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杂交子代的WEAA/WTAA和WEAA/WNEAA不仅符合FAO/WHO标准,而且WEAA/WNEAA匕两自交群体更为理想,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98.46)更是明显高于建鲤自交子代(81.71);在各种脂肪酸的含量上,杂交子代除在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上低于两自交群体,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总量则均高于两自交群体;在宏量和微量元素的总量上,杂交子代均高于两自交群体。这表明杂交子代不仅在蛋白质营养价值上优于两自交群体,而且在脂肪酸和营养元素的含量上更为丰富。综上所述,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的正反交子代较其自交子代遗传背景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其血液学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研究杂交对于子代的遗传组成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为杂交子代群体的进一步选育提供生物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