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国家在逐渐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开始关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背景下,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要远比中东部迫切的多。本文是关于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的研究。本文首先借助公共支出管理理论,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一般研究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证明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必要性并描述其内在均衡机理,对经济效率问题进行分解,归纳总结了对于经济效率的不同观点;结合博弈论知识,从不同层面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主体问的博弈过程;然后结合我国两部地区经济运行特点,基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进行测评;最后总结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并深刻剖析其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财政支农资金积极有效介入是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因此,农产品的再生产过程需要通过地租来平衡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虚假的社会价值”,微观的地租在宏观层面就转化为公共财政来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在农产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为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平衡需要公共财政的介入;农业投资受自然条件制约,周期长,风险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需要得到政府的补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国家财政介入保证其供应;资金配置优化是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有限性与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无限性的必然途径,文中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做了论述。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既有格局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虽然农户选择难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显示出来,且从短期看,农户的选择不会对政府支农资金决策产生制约作用,但从长期看,农户的反馈作用对政府支农资金决策影响深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农户的农业资金配置都有多种选择,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政府和农户会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而并非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政府与农业企业之间农业资金配置选择是一种序贯博弈模式,政府有首先行动优势,影响双方决策的重要变量是税率,运用税率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很难持续,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有效高度农业资源,农业企业需要提高生产效率;_西部政府与中央关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博弈受税收成本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量的影响,两个变量的不同对比条件下,西部地区政府会有不同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选择。3、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主要体现为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不足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规模在低水平波动,表现为其没有达到《农业法》的规定,没有随着农业产值的增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相当变化,且对中央支农投入的依赖比较大,造成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相应波动;支出结构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支出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差距的扩大,用于农业部门的间接费用比例过高,用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明显不足,西部省际内部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差别明显,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绝对值和相对比例小,西部与中东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差距明显拉大,因而造成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断下滑,表现为虚掷现象和筛子现象的广泛存在,农业投资效益低下加剧了西部农业资金流出,扩大了西部地区农业资金的需求缺口。4、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面临地理、历史、制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约束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承担着保护环境与供养居民的双重责任,因而资金需求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东部后西部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使西部农业做出了重大牺牲,而西部农业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得到补偿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主导资源配置的今天实现对西部农业的支持更需要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当地政府在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农业的支持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利益导向机制制约当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分税制改革将西部更多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恶化西部财政收支,弱化其支农能力;西部农业落后的生产条件形成对资金需求的黑洞,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外生性使其难以与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5、改善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应该建立双向优化机制为促进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功能的发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在目前条件下,必须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双向优化机制。即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与自下而上的驱动机制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利用中央对西部农业的优惠政策;(2)完善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3)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作用;(4)增强农户组织化程度;(5)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6)通过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