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是)……的”类句式中的一个特殊小类——“(是)SVO的”句式进行了多方探讨。除绪论外,本文第一章着重描写了“(是)SVO的”句式的共时平面特点。我们从句法与语义两方面对该句式进行了探讨。句法上我们首先从整体上对该句式进行了一个概说,然后对焦点标记“是”与句末语气词“的”的句法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动词V与宾语O的句法特征。语义上我们主要探讨了该句式对责任者的确认作用及其已然义特性。在共时描写时我们发现该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且动词V与宾语O之间没有典型的“动作-受事”关系。另外,该句式中的“(是)……的”结构也不稳固,作为语气词的“的”可以被其他的语气词替代。这些特征似乎表明该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未完全成熟。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加以证明。第二章我们对比了与“(是)SVO的”句式形式上比较接近的“(是)SV的O”句式,以期能更加彰显“(是)SVO的”的独特属性。我们发现二者在动词V与宾语O的关系、“是”与“的”的关系、句式的话题衔接功能这几个方面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点使我们倾向于认为“(是)SV的O”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要比“(是)SVO的”句式成熟得多,因为其种种句法表现都趋于稳固。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该句式的语法化形成过程进行了一个考察。我们认为“(是)SVO的”句式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判断句,经过“是”的焦点化、定语小句句法地位的上升、话题主语NP的省略、动词V的不及物化等过程,在明清时期才最终成型。从形成时间上来看,“(是)SVO的”句式要比其他“(是)……的”类句式晚得多。即使在该句式末期的明清时期,其使用频率也不高,动词V与宾语O之间也未发展成典型的“动作-受事”关系。这种种非典型的特征使得“(是)SVO的”句式显示出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状态。这样,我们就从历时的角度解释了“(是)SVO的”句式的共时特点。最后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总结,包括理论与方法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