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性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目标异化背景下重申主体性教育,回归教育价值理性的时代诉求。新时代我国教育管理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正在发生改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将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是从微观层面衡量适应性教育理念落实与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教育的教育改革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指标。学习适应力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成果,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学制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手段,制度内容无疑要随着学校教育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的变化而变革,但是我国义务教育学制的总体框架却基本延用了现代学制产生最初的模式。现代学制产生于工业社会初期,以年龄为划分,统一的、标准的、规模化的教育资源供给形式有利于快速满足对低端劳动者的需求。然而,现行学制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相互矛盾,即学制以效率为导向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与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不匹配,学制改革迫在眉睫。现有研究侧重从理论层面和宏观视角探讨提升义务教育学制弹性的合理性。那么,在微观层面,学制缺乏弹性是否成为制约学生学习适应力的因素,基于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结果和理论分析两个维度解读学习适应力与学制关系,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800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调查对象(有效样本为768)。研究的核心思路是依据调查数据,检验基于学习适应力理论构建的虚拟模型(LA=F(X,C)+?)是否成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描述分析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总体偏低,对弹性学制需求度总体较高,其中对弹性升级标准和弹性学习年限的需求度最高。(2)方差分析表明,就区域而言,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力高于城市学生,对弹性学制需求度低于城市学生;就学习成绩而言,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与其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学业水平居中的学生对弹性学制的需求度最高,学习优秀者次之,学习成绩最低的的学生,对弹性学制的需求度最低,这意味着学制缺乏弹性可能是导致具有潜力的学生学习成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提升学制弹性可能有利于促进占比最大的中间学习者提升学业水平;就学段而言,幼小衔接阶段(1-2年级)和中小衔接阶段(7-8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显著下降,同时对学制不同维度弹性的需求度显著提高,这表明如何提高衔接阶段学制弹性,增加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机会是未来义务阶段学制改革的重点。(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现有学制弹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对弹性学制需求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越低,即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与其对弹性学制的需求呈负相关。学制弹性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力的因素,其中弹性学习任务和学习年限对学生学习适应力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弹性学限的预测值最大,即现阶段学习年限弹性提升一个单位,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增加26%;学习内容弹性增加一个单位,学习适应力会提高10%。最后,研究为义务教育学制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1)学制改革的前提在于实现价值层面和制度形式的统一,单一要素的变革会制约改革的有效性。(2),学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弹性学限机制,可行的路径有两条:(1)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变的条件下,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支撑,增加学习任务的弹性化,针对性的对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2)分学段逐步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组织单位,学习者依据自身的学习现状选择课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学习,有利于克服因偏科而留级,重复学习其他课程的弊端,也有利于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潜力的学生个性化发展。(3)学制改革的保障在于落实精准化的实施机制,其中区域差异和学段差异是影响学制设计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