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南部位于热带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古海洋学研究对了解整个南海以及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洋流的变迁及对气候的响应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分布与表层海水温度和上部水体结构的变化以及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其壳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运载着诸多古海洋学信息。本文对南海南部TX05站(6°20.6’N,111°16.2’E;水深1750 m)钻孔9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落进行 了分析,并对 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和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属种的壳体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13C)测试和Mg/Ca测试,结合5个AMS14C测年数据点和5个氧同位素年龄控制点,重建了氧同位素期(Marine Isotope Stage;简称MIS)8期(大约27万年)以来该站古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和古生产力变化等古海洋学演变历史。结果显示,27万年以来南海南部TX05站位浮游有孔虫群中G.ruber、G.sacculifer、N.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和Globigerinella calida五个种为优势种,其相对丰度占极大优势,分别占全群的19.71%、20.78%、7.13%、12.01%和7.94%;在统计的91个样品中,其合计含量占全群的50%以上。G.ruber G.sacculifer和P.obliquiloculata壳体Mg/Ca比值记录的冰期-间冰期温跃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于表层海水。表层海水最高温度为29.9℃(MIS 5),最低温度为22.7℃(MIS 6),平均冰期-间冰期温差约为7.2℃;温跃层海水最高温度为22.0℃(MIS7),最低温度为15.6℃(MIS2),平均冰期-间冰期温差约为6.4℃。浮游有孔虫温跃层水种与表层水种壳体的δ180差值(Aδ18O(P.obiliquloculata-G.ruber))表明温跃层整体上呈变浅的趋势,特别是自倒数第二个冰消期以来最为明显,且在间冰期时浅、冰期吋深。G.ruber、G.sacculifer和P.obliquiloculata壳体的δ13C记录表明研究站位的初级生产力自表层向下逐渐增大,在水深50 m左右达到最大值,再往深层则递减。自MIS 8以来,这三个属种壳体的δ13C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且在间冰期时相对其前一个冰期时重;其差值(△δ13C(G.ruber-P.obliquiloculata))、以及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高生产力属种的百分含量均显示古生产力水平以倒数第二个冰消期为界呈现阶段性的上升,且总体上在间冰期时较高、冰期时较低。南海南部TX05站27万年来温跃层深度和古生产力的变化可能主要与冰期-间冰期差异逐渐增大背景下的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