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知名作家刘庆邦二百多篇的长中短篇小说中,虽大体涉及乡村、煤矿和城市三个方面的主题,但大约有一半左右的篇目是关于煤矿的。这应该和刘庆邦本人的生活阅历有关。河南农村出身的刘庆邦曾做过9年的煤矿工人,而后凭借写作才能进入《中国煤炭报》,并在此后主编过煤矿文联系统的文学刊物《阳光》。无论是矿工经历还是记者生涯,都和煤矿有着不解之缘。刘庆邦的煤矿书写时间跨度大,若从他1978年发表的《棉花白生生》(据称写作于1970年却一直没有发表机会)算起,至今已有40多年,而所叙煤矿之事大体上与写作时间同步,并且在叙事风格和文体样式上受到文学风潮的影响。例如,他的成名作《走窑汉》就明显受到1985年左右“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并可纳入此后的“先锋文学”的序列。作为当代煤矿生活的记录员,刘庆邦不仅给予煤矿以全景式的呈现,而且将所涉及的时代社会背景与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矿工的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事的发生地,有的是在国营大煤矿,有的是在私人小煤窑,故事的主人公既可能是国营大矿的矿工及其眷属,也有可能是私人小煤窑的打工的农民,而煤矿周边的各式农民也有可能成为叙事的主角,深度介入到煤矿工人的家庭和婚恋生活。在这些煤矿叙事中,刘庆邦给我们形塑的煤矿形象既是清晰的又是含混的,而之所以如此,既跟不同时期的煤矿工人及其眷属的自我身份认同有着很大关系,也跟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所有制类型密不可分。论文第一章《论刘庆邦“煤矿叙事”中的煤矿形象》就以此为主题,探究了刘庆邦煤矿形象建构中煤矿介于城乡之间的现实以及大多数农民出身的矿工及其眷属对于煤矿的想象。第二章《论刘庆邦煤矿书写中的人物群像》,解读了刘庆邦笔下的各类人物以及在他们性格命运的背后所折射的复杂的煤矿世界的伦理关系和人际环境。第三章《论刘庆邦煤矿小说中的矿难叙事及其梦想结构》,将刘庆邦广泛涉及到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及其中遇难矿工的身前身后之事,做了一个全方面的扫描,借此进一步探究了煤矿文化生态和矿工生存境遇。本学位论文以这三章为主体,各自处理了刘庆邦煤矿书写的不同侧面,并在前言和结语中做出了引介和总结,它们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意在借此对刘庆邦笔下的煤矿进行一番“文本人类学”式的考察,希望在它们相互辩难中还原矿工及其眷属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生存境遇,并从中窥知刘庆邦在众多煤矿叙事中所持的人道主义的情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