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小说通过大量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文学空间的创设,表现了独特的意象化的美学效果,为作者创作意图的实现、思想内涵的提升、情节叙事的演进、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小说整体艺术气息的散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拟通过对小说所构建的空间意象的挖掘,深入探寻文学空间的创设对进一步认识小说文学价值的重要意义,从分析小说中具有独特文学文化意味的若干文学空间入手,为更好地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提供一个新的路径。本文秉承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研究视角,有机选取了自然景观空间、建筑空间、梦幻空间和以“门”和“轿子”为代表的空间构件四类小说中的典型空间,通过对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意味和象征意味的挖掘,以点带面,进而揭示意象化的文学空间创设是《红楼梦》,乃至中国古代小说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共分五章,除绪论与第五章之外,分别针对《红楼梦》中出现的自然景观空间意象、建筑空间意象、梦幻空间意象和意象化的典型空间构件进行文本、文献和文化整合一体的分析。绪论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明晰了“意象”、“文学空间”与“空间意象”的概念,进而厘清了文学空间与典型环境、空间意象与意境在概念上的区别,为本文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红楼梦》小说文本,对小说空间意象的基本营构方式和营构技巧进行概说,结合《红楼梦》的主线与主题,为以空间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小说研究找到了现实依据,进而得出以空间意象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红楼梦》甚至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结论。此外,还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梳理和阐释。第一章,自然景观空间意象。这部分将研究视角放在对《红楼梦》中自然景观所构成的叙事空间的意象化解读上。从分析自然景观空间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入手,通过对典型意象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对文本的细读,概括出自然景观空间意象在小说中体现的主要特点,进而提出其在作品中发挥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作用、塑造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揭示人物命运的预言作用和倾吐胸臆的抒情作用。第二章,建筑空间意象。这部分将研究视角集中在贾府和大观园这两处小说情节展开的主体空间上,通过对这两组建筑空间布局的系统梳理,挖掘出作者建筑安排的文化背景,进而明晰《红楼梦》建筑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以此为依据,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对建筑空间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意味和文学色彩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建筑空间布局对于彰显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梦幻空间意象。这部分瞄准以“梦”境为代表的《红楼梦》中的梦幻空间,详细统计和分析了小说文本中出现“梦”的各类情况,通过对《红楼梦》中“梦”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的梳理,以梦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比较为基本研究视角,突出探讨以“太虚幻境”为代表的仙界空间的文学意味,从中探寻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及其小说创作的基本意图。第四章,空间构件的意象化书写。这部分选取了“门”和“轿子”这两种典型空间构建展开研究。在总结“门”和“轿子”在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意味的基础上,抓住小说中较为典型的“门”和“轿子”构成的叙事场景进行文学解读,突出了其空间功能及对人物性格塑造、情节演进、小说美学意蕴的作用。由点及面,总结出了以“门”和“轿子”意象为代表的空间构件所蕴含的文学意味。第五章,《红楼梦》的空间意象与中国古典美学。这部分以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性特征为视角,通过对本文所论空间意象类型的全面总结,概括了诸部分分析的主要特点和结论,并就此提出哲理性、象征性和荒诞性是小说空间意象研究的切入点、立足点和着力点,进而提出建立叙事文学空间意象学理论的现实构想,以期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