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古人类发源地和生存地之一。对于泥河湾盆地古人类考古学研究,前人曾做了大量卓越的工作,内容涵盖古人类考古、地质、地理、年代地层、古生物和古气候等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今天,在泥河湾盆地将GIS技术用于古人类与古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还基本空白。本文在河北省“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环境及地质背景研究”项目(13277611D)的支持下,对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和方法,采取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路,以目前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址最为集中的泥河湾盆地东北部为重点,研究了旧石器时代盆地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古人类遗址区的古地貌格局特点和古人类与古动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进而探讨了研究区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研究结论如下:(1)旧石器时代,在泥河湾古湖不断扩大或收缩的演变过程中,可供古人类活动的陆域空间不断变化,各个时期差异明显。旧石器早期早段,陆地活动空间的占比为61.62%;到旧石器早期中晚段稍有扩大,占比为65.57%;而在旧石器中期早段,陆地活动空间极度萎缩,仅占17.13%;在旧石器中期晚段和旧石器晚期,随着泥河湾古湖消亡,陆地活动空间扩大到90%以上。虽然陆地空间的大小制约了古人类活动的区域范围,但它不是决定古人类生存环境优劣的唯一因素。(2)旧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区域集中于研究区东南部,倚湖生存,虽活动区域较小,但生境良好。在旧石器中、晚期,虽然古人类可以涉足几乎整个盆地,但由于大区域生态环境的劣化,使他们集中生存于古河流附近,依河而居。(3)从旧石器早期到中、晚期气候由温湿向干冷的转化和持续发展,泥河湾古湖随之大规模收缩,导致研究区古人类生存区域不断“下移”。从旧石器早期平均高程910m左右的扇前地带迁移到旧石器中期约890 m高度的洪积平原区,再到旧石器晚期高程在870 m左右的滨河平原区。(4)古人类多选择在地形较为平坦、面向古河流的区域活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多达84.4%的遗址坡度小于10°。而遗址坡向多东北、北和西南,其次是东、南。坡度平缓,活动节省体能;而面向河流,视野开阔,利于大区域环境观察。(5)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借助地形优势提高狩猎其他草食性动物的成功率。同时,面对猛兽威胁时,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猛兽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早期采用借助地形隐蔽的策略,晚期采用躲避开猛兽水源地饮食时段的策略躲避森林中的虎,采用借助工具群体御敌的策略来免受生活于草原的狼侵害,亦或此消彼长,保证安全。(6)古人类要想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对自身有利的条件,远离对自身不利的条件。古人类生存离不开水、食物以及为了狩猎使用的石器工具,也要远离危险。因此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选择宜居生存的区域时,注重四个方面:(1)靠近水源;(2)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3)利于狩猎的地形;(4)丰富优质的石器原料。
其他文献
混联机床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制造装备,它可以实现多坐标联动数控加工、装配和测量等功能,也可以满足复杂零件加工的需要。由于其自身具有刚度重量比大、响
经济增长导致了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随着社会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重要的稀缺资源,使得在经济活动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变化也同样对经济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进行性严重贫血的一组综合症。它严重地威胁着广大工农兵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们遵照伟
花键是综合传动装置中重要的载荷传递结构,对综合传动装置的性能与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虚拟环境下对花键进行动力学交互仿真是综合传动装置现代设计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