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界融合”解析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中译本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实践哲学对话,是不同的翻译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下与文本相互沟通基础上的再创造。它关注文本的意义,强调对文本的理解,这与阐释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异曲同工,同出一脉。现代阐释学家伽达默尔在把语言引入阐释学机制后,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被看作是理解主体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相互交融而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翻译也是通过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来获得原作品最本质的意义,由此可以借鉴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视界融合”,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本文将阐释学概念“视界融合”应用于翻译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不同译作,旨在从阐释学角度探究译作差异背后的原因。文章首先简要介绍阐释学概念“视界融合”,它与翻译的不解之缘,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文本特征与译介情况,接着回顾“视界融合”应用在翻译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三章从语言层面由小到大对比分析了赵元任和吴均陶两个译本,依次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和修辞五个方面解析不同译作语言上的差别及各自的风格特征,并附以典型实例加以说明。第四章从“视界融合”的角度阐释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由于赵元任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首位译者,其所处的五四时期历史情境与当代译者吴均陶相差甚远,某些词汇诸如文化负载词、时间词等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导致的理解个体的视界发生了变化,因而最终与文本融合的结果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译者作为独立的理解主体,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都会加入自己的意识,各自的视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目的性,两位译者在处理同一翻译问题理所应当地会采用不同的手段。由于语言的转换并不存在绝对等值的文字符号,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传达文字的灵魂,在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中与作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充分的理解应当是译者视界与文本视界创造性地交融,超越二者原来的视界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对翻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恰当地处理时代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难题,超越历史局限性,突出了翻译者的主体地位,给予翻译充分创造的空间。译者要尽其所能,创造性地将自己的视界融入文本的视界,按照时代和历史的要求赋予原作新的生命和解读。
其他文献
批评语篇分析是西欧语言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我国对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媒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是批评语篇分析研究
写作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在外语教学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和外语写作中的使用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虽然对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和外语写
《马戏团之夜》是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承载了卡特在摈弃旧的父权神话、颠覆传统审美观念以重塑文学观照文化的方式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对人的生存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从语篇的界面,来探讨概念隐喻的衔接功能。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解释概念隐喻在语篇环境中的衔接力。本文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