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与想象结合,现实与迷思交织,当下与过往交错,构成了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的主要特点。在小说《上海孤儿》中,石黑一雄向读者呈现了一部宏大的有关失落与追寻的心灵史诗。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班克斯穿梭于“日不落帝国”之首都伦敦与“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之间,展开了寻觅双亲与追寻自我身份的漫长旅程。孤儿沉迷于对过去的无限追忆中,无根的漂泊状态与深深的忧郁之情昭示出其对身份的不懈追求。石黑一雄通过刻画孤儿“众生相”,阐释其对当代多元化语境下人类生存困境的探求。纵观石黑一雄的诸部作品,本文发现其中众多人物性格中均留下了深深的“孤儿”烙印,他们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无法自拔的同时,执着于一个被岁月的浪涛席卷而去的漂浮世界,表现出失落、孤独、迷茫、漂泊、无根的精神状态。尤其在本文试图探讨的小说《上海孤儿》中,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班克斯集多种孤儿的涵义于一身。班克斯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孤儿,而且也是“文化”孤儿与社会“孤儿”。骨子里流着英国血统,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国际租界,使他无论试图追寻逝去的上海童年家园,还是追寻“母国”的伦敦家园均成为不可能,最终陷入了无根漂泊、无处为家的文化“孤儿”境地。在社会层面上,无论是童年时期在上海租界的隔绝游移,还是之后回归“母国”后的精神错位——缺乏交流、压抑情感、深感异化、处于自我封闭的孤岛状态,以及沉浸在单枪匹马铲除世上所有罪恶、以救世主的身份拯救全世界的异想天开中,都彰显了他深深的社会“孤儿”状态。而处于孤儿状态的身份错位意识,正构成了他展开身份认同之旅的基点。本文进一步发现,作家石黑一雄在进行特定历史时期的帝国都市伦敦与文化多元化的上海租界两座城市书写时,正契合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景观”——“孤儿状态”。内、外景观的高度契合,物理空间的挪移与心理空间的蜕变相辅相成,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突出了小说的立体空间效果与张力。已有的学术研究大都集中在从宏观的视角解读《上海孤儿》,没有深刻挖掘出蕴含在孤儿寻亲之旅的深层文化内涵,忽视了作家对个体生存状态投以的殷切观照。本文基于详细的文本分析,试图解读《上海孤儿》中的孤儿形象建构,通过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探讨人物对其文化身份的不懈追求,揭示出石黑一雄对人类“孤儿”状态的隐喻性再现及其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观照。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中,本文能够丰富对石黑一雄的作品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