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隆脊叶蝉族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脊叶蝉族Paralimnini是角顶叶蝉亚科中较大的族,全世界已知139属931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该族昆虫在维管植物的韧皮部刺吸取食,夺取植物营养、造成机械损伤,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许多种类传播病原物,造成更大危害。隆脊叶蝉族昆虫外部形态相似,主要通过雄性生殖器特征进行区分,属间关系不明确,而且许多区域缺乏研究。中国和德国是旧世界东西两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但对该族缺乏系统研究,家底不明。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国家隆脊叶蝉族的系统分类,明确其区系组成,并首次基于80个形态特征结合核基因28S r DNA、H3和线粒体基因16S r DNA等多基因分子数据对该族51属102种进行了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全文共记述中国和德国的隆脊叶蝉族46属98种,其中包括1新属,短茎叶蝉属Brevipenisus gen.nov.和9个新种,包括超长双臂多突叶蝉Arocephalus maxitettix sp.nov.,花瓣短茎叶蝉Brevipenisus petalinus sp.nov.,细长臂叶蝉Diplocolenus gracilis sp.nov.,圆角缺突叶蝉Destitutus arctus sp.nov.,太白吉岭叶蝉Jilinga taibaiensis sp.nov.,相离头突叶蝉Sorhoanus splitus sp.nov.,斜突光叶蝉Futusujinus dietrichi sp.nov.,宽片光叶蝉Futusujinus hastatus sp.nov.和平截光叶蝉Futusujinus truncatus sp.nov.(后3新种已发表)。另外,共发现7中国新记录属、10中国新记录种以及确认四个新异名;编制了分属、种级检索表,提供了67个外部形态图和86个雄性生殖器特征图。基于80个形态特征,以角顶叶蝉属Deltocephalus为外群,利用Wincladaver.1.00.08和TNT ver.1.1软件对隆脊叶蝉族41个属69个代表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获得1棵严格合意树。研究结果支持隆脊叶蝉族为单系群,长带叶蝉属Parapotes是最为原始的类群,沙叶蝉属Psammotettix、长臂叶蝉属Arocephalus等包括多代表种的属均为单系群,其中光叶蝉属Futasujinus、横春叶蝉属Hengchunia、微突叶蝉属Takagiella和尖头叶蝉属Yanocephalus等均属于隆脊叶蝉族。此外,本研究选取了6个雌虫的形态的特征,如雌虫前翅长与腹长之比和雌虫腹板第七节的形状分别在重要的节点处提供衍征支持,形成了部分内群的进化方向,在形态系统发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隆脊叶蝉族的重要形态特征。提取并获得了51属102种的核基因28S r DNA、H3和线粒体基因16S r DNA共247条序列;应用RAx ML7.0.3与Mr Bayes 3.1.2软件,构建10棵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双钩叶蝉属Arthaldeus不是单系群,其中细突双钩叶蝉Arthaldeus arenarius最先分化出来;沙叶蝉属Psammotettix和头突叶蝉属Sorhoanus作为隆脊叶蝉族中种类数较多的两个属,均为单系群。联合基因的BI树清晰的给出隆脊叶蝉族属种间的关系,比28Sr DNA和H3的联合基因的BI树更优化,与16S r DNA单基因的BI树较为相似。3联合基因的ML树与BI树,拓扑结构相似,除Arthaldeus外,隆脊叶蝉族的每个属的不同种类均聚合在一起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即均为单系群。隆脊叶蝉族各属的核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而线粒体基因序列差异更显著,因此线粒体基因对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影响最大,更有助于隆脊叶蝉族各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为目前隆脊叶蝉族的分类系统提供了分子依据。利用形态与分子数据对26属45种通过Mr 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数据对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的有决定性影响,形态数据的增加提高了系统发育树的整体支持率。角顶叶蝉族与隆脊叶蝉族互为姐妹群,除Arthaldeus属外,隆脊叶蝉族各属均为单系群并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对突叶蝉属Cosmotettix与环带叶蝉属Calamotettix、隆脊叶蝉属Paralimnus与扁茎叶蝉属Paramesus、长臂叶蝉属Diplocolenus与爪突叶蝉属Turrutus、双突叶蝉属Errastunus与指突叶蝉属Adarrus、尖头叶蝉属Yanocephalus与光叶蝉属Futasujinus以及细突叶蝉属Henschia与黄绿叶蝉属Mocuellus等互为姐妹群。研究结果给出了41个代表属的属间和属内关系,为目前隆脊叶蝉族的分类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和分子依据。
其他文献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与通信网络相互依赖的复杂异构系统。由于智能电网自动化控制决策、应急响应分析和动作保护恢复机制等模块对通信网络的传输可靠性、数据有效性和网络安全性的高度依赖,导致智能电网面临着网络攻击的威胁。虚假数据注入攻击是一种信息物理融合的网络攻击,通过攻击通信网络,引发电力系统负荷重分配,致使电力系统设备故障,进而引发大规模级联故障,甚至造成大停电事故,严重威胁智能电网的安全。依据复杂网络理
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双转子系统(即低压-高压转子系统或内、外双转子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具有复杂的结构形式,在高速、高压、高载和高温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容易出现多种形式的故障,特别是振动故障问题尤为突出。转子系统的振动故障问题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服役性能和结构安全性,对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振动故障的深入研究是目前工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求。由于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的发展,在船舶设计领域提出了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的设计(SBD)。SBD技术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船舶各项性能进行评估,同时利用最优化技术和重构技术探索设计空间,最终获得给定约束条件下性能最优的设计方案。该技术有效地集成CAD、CFD和最优化理论等多个学科,将其直接应用于船舶设计,有效驱动船舶设计过程,创新发展了传统优化设计思维模式,是当前国际船舶设计领域研究的热
目前,恶性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以及针对性地开发出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已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内的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常在患病早期的细胞或组织中即会产生明显的表达含量异常,能够作为重要的恶性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本论文将荧光检测方法与特定设计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序列相结合,构建对癌细胞中mi
减振降噪是提高乘坐舒适性和结构性能的关键,是汽车设计的重要环节。除利用减振器耗散振动能量外,振动能量俘获是实现车辆减振降噪的另一可行方法,是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俘获的能量可为车载无线传感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提供电能。为满足越来越多的自供电需求,需要研发高性能俘能器。车辆振动通常由300Hz以下的多频振动混合而成,具有低频宽带特点。常用压电俘能器具有较窄的响应频段和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严重制约了压电
不确定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实际工程中,其常见的表现为结构尺寸、材料属性、外部载荷等因素的随机性。这些不确定性会通过结构传播到响应上,导致结构的响应并非一个固定的值,而是表现为某种统计或概率特征。所以,准确分析结构响应的不确定性对评估结构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展而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如:可靠性分析方法,灵敏度分析方法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际工程。这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
分布式麦克风阵列是由多个麦克风节点构成,用于对空间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的一种无线声传感器网络。随着声学传感器、无线通信和分布式信号处理的快速发展,基于分布式麦克风阵列的音频处理技术得到高度重视,并在语音交互、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麦克风阵列的应用中,通常需要估计声源的位置信息,以便完成后续的音频处理任务,但受到环境噪声和房间混响的影响,声源定位至今仍是一
核燃料组件是核电站反应堆的核心和关键部件,随着我国核电机组的不断增加,核电在我国能源比重中不断增大,自主核燃料研发对保障我国核燃料供应安全和“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流致振动引起的格架与燃料棒磨蚀是近几十年来压水堆燃料棒破损的最主要原因,流致振动问题是自主核燃料研发中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必须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在许多工程领域中也存在流致振动问题,从学科角度考虑,对核燃料结构流致振动问题进行深入研
理解托卡马克中的高能量粒子物理问题对实现未来聚变堆稳态长脉冲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燃烧等离子体中,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3.5MeV α粒子是自加热源。此外,未来聚变堆中还存在其它高功率的辅助加热,例如中性束注入加热,射频波加热等,这些辅助加热也会产生大量的高能量粒子。这些高能量粒子在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高能量粒子可以通过波-粒子共振相互作用驱动各种各样的不稳定性;
聚变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在托卡马克等聚变装置中实现对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有效约束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关键。实验测得的输运水平往往比新经典输运理论预测值高出1~2个量级,这类反常输运通常是由微观湍流引起的,所以又称为湍性输运。大量向外的粒子、动量和能量的湍性输运将显著降低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制约等离子体的自持燃烧。因此长期以来输运与约束改善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高约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