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口服中药一盘珠汤的早期疗效,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本文系统回顾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文献中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记载,分析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解剖、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纳入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2014年2月-2015年9月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6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患者意愿术后予中药一盘珠汤口服。术后口服中药患者22例,单纯手术患者39例,其中外固定术20例,内固定术19例,单纯外固定与内固定组通过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六周及术后半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相对高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术后半年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系统综合分析评价腕关节功能,口服中药组与未口服中药组通过记录患肢肿胀、疼痛程度以及消除肿胀和疼痛的时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3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时间5-10周,平均7周,外固定组发生钉道浅表感染1例,经抗炎和换药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组发生腕关节屈伸活动僵硬1例,指导功能锻炼后改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架组(31.85±3.2)min明显少于内固定组(76.05±7.2)min;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掌倾角(°)两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术后一周9.50±1.16,术后六周9.52±1.14,术后半年9.54±1.13)均略优于外固定架组(术后一周8.53±1.56,术后六周8.57±1.51,术后半年8.65±1.41);术后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活动度中屈伸活动两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组(85.05±2.61)%优于内固定组(82.11±4.50)%,余腕关节活动指标两组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GW评分优良率比较,外固定架组优9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5%,内固定组优10例,良6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4.21%,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口服中药组与未口服中药组:61例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手术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患肢消肿时间、止痛时间(d)两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口服中药组(消肿时间7.06±1.90,止痛时间5.64±1.17)均优于未口服中药组(消肿时间8.90±2.49,止痛时间6.56±1.02)。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外固定术手术用时短、可获得较好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内固定组可获得较好的掌倾角;术后口服中药一盘珠汤能够早期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组织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