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掀起了沈从文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研究热。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突出贡献得到了充分肯定。诚然,这首先归功于沈从文作品具有的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一大批研究者扎实勤奋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孜孜探索。
在沈从文小说中,《边城》、《长河》、《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是最为人们喜爱、最广为流传的佳作。小说在海内外读者众多,首先要归功于《边城》的魅力。这些作品,以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情调,使此前的许多现代小说都黯然失色。沈从文的文体大师地位,也就此奠定。在沈从文小说中,上述小说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是沈从文倾注了个人热爱与依恋的理想化的世界,是作家对精神家园守望的集中体现。笔者在这里就选取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符合大众视野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加以研究。笔者拟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边城》、《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湘西小说中的文化心理机制、“神话”情结、女性主人公原型、悲剧的结构模式进行原型解读。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由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奠基,得助于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弗莱将其建成宏大的理论体系。它的系统性、宏观性和整体性优势,体现出跨历史、跨文化的宏阔视野和大家气度,在西方文论界,曾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三足鼎立。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原型在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弗莱改造了柏拉图、荣格的“原型”概念,以之作为整合人类文学经验,寻找从宗教、神话到文学发生发展规则、建构统一的文学批评规范的核心概念。本文借鉴上述理论,从文学整体观的角度,追溯历史上的原型深层模式中蕴涵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民族心理机制和性别意识。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趋向入手,着重研究“神话”情结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中篇透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边城》和《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湘西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原型的追述,着重探讨女性形象的原型回归是沈从文“神话”情结的典型体现;下篇通过沈从文小说中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处理与古希腊悲剧模式进行比较,着重梳理沈从文小说神话悲剧模式--对古希腊悲剧模式的借鉴与创造。本文通过上述三方面追本溯源的分析论述,证明沈从文是“神话”情结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