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道事件与东南蒙古人的北迁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实证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东部内蒙古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型过程中的移民开垦——“金丹道事件”——蒙古人的再度北迁为主要线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金丹道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性质、东部蒙旗蒙古人的再度北迁和与此相关的种种影响,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东部蒙古社会变迁的一些深层次的因为。   全文由绪论、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选题及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与主要史料。   正文由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以“移民开垦与东南蒙古人社会”为线索,阐述汉族移民引起的蒙汉民族间的以土地、柴草、矿产纠纷等为表现形式的、实则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矛盾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试图从而宏观上揭示“金丹道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与因为。认为:这些矛盾不仅仅是利益矛盾,更是文化冲突。然而,不管是何种层次的矛盾,清政府始终是“罪魁祸首”。因为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日渐下降(军队权利的地方化、地方官吏的贪婪夙著)和围绕蒙汉民族间的最大的矛盾——租典问题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没有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或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这为蒙古地区各种矛盾和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早期蒙古人的北迁与蒙古社会”为线索,阐述了因汉族移民引起的早期蒙古人的北迁及北迁所造成的蒙古地区武备废弛等现象。说明,游牧与农耕两种循环的不断冲突与矛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蒙古人北迁引起的蒙古地区的武备废弛,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之一。   第三章,“金丹道事件之真相——以喀喇沁左旗为例”为题目,以喀喇沁左旗为中心,阐述了“金丹道事件”的基本过程,系统分析了“金丹道事件”的实质。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多或少都具有它历史背景的烙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掀起的任何群众性的民间运动或事件,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或反洋教的性质。光绪十七年发生的金丹道事件也不例外。然而,史实证明,“反封建”和“反洋教”决不是金丹道事件的主要性质。金丹道事件中的一些事实也说明,此次事件某中意义上是在满清统治日就腐朽的背景下,同一个地区,两个不同的民族,因利益驱动下的大汉族主义导致的,近代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悲剧性的历史事件。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用民族平等原则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并不是将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从历史上删掉。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的态度,指出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历史实质。历史研究的真谛是,只有保持历史本来面目,认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对后人具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以“金丹道事件”之后的蒙旗社会为线索,阐述了“金丹道事件”所带来的诸多影响。“金丹道事件”,不仅仅对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他们流离失所,更重要的是蒙古地区固有的人身隶属关系和土地所有关系遭到空前的破坏,蒙古社会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彻底被打破,为东部蒙旗农耕村落社会的确立和20世纪初的边疆一体化彻底扫清了道路。如果说,因汉族移民引起的早期蒙古人的北迁,为蒙古地区固有的“苏木制度”的瓦解作了准备的话,“金丹道事件”之后蒙古人的再度北迁,为“苏木制度”的彻底瓦解,画了一个最终的句号。   “金丹道事件”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此次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给当时蒙古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极大的创伤,甚至震惊了远在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决心走向独立,虽说有着众多历史因为和国际背景,但不可否认,“金丹道事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喀喇沁蒙古人的政治精英海山等人的在“外蒙古独立”事件中的种种活动充分说明这一点。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任何时候都具有双重性”。在新的形式下,怎么把“民族主义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服务”是我们史学界和理论界始终研究的永恒的主题。   附录由两个部分组成,附录一为参考文献;附录二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其他文献
劳乃宣是清末变法修律中礼教派的一个核心人物,由于其在清末法律变革中,主张旧律义关伦常,维护礼教的条文都应保留,民国后拒绝在北洋政府为官,依然劝袁世凯迎回清帝,而被认为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完善除了立法本身,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缓刑考察制度是为了促使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返社会,作为缓刑制度中的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和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愈加关注。在上海这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老年人在享有较好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