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肝性黄疸的阴黄证和阳黄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以及免疫学指标、血液流变学、甲状腺激素血清值、肝功能、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B超。找出其相关性,为阴黄证和阳黄证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274例肝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他们分别编为阴黄组、阳黄组、无黄疸组。对其临床症状、体征、病程以及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甲状腺激素血清值: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素(TSH);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DBI/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A/G;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Ⅳ型胶原(Ⅳ-C);B超:脾大与否、是否有胆囊炎进行分析。结果 阴黄组、阳黄组、无黄疸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病程有很大差异,阴黄组患者以虚证为主,兼虚实夹杂,病势缠绵难愈,病情较重,病程长。阳黄证多属实证,病势急,病情较轻,病程短。无黄疸型肝炎多为实证,病势相对较缓,病情较轻,病程也介于阳黄阴黄之间。阴黄组RDW、MCV、AST/ALT、TBIL、DBIL、IBI、DBI/IBI、HA、LN、PⅢP、胆囊炎及脾大阳性率比阳黄证、无黄疸型肝炎高,T3、T4水平及Ⅳ-C、A/G则低于其它两组。阳黄组MPV、PLT、PCT比阴黄组高,比无黄疸组低,阳黄组AST、ALT、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比阴黄组和无黄疸组高,阳黄组AST/ALT则最低,阳黄组IgM、IgG高于阴黄组,C3低于阴黄组。以上检测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一.阴黄证、阳黄证、无黄疸型肝炎在临床症状、体征、病程比较上有差异。阳黄证属实证,病势急,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病机为湿热阻滞,熏蒸肝胆,病位主要在胆、胃。阴黄证多属虚证,兼虚实夹杂,病势缠绵难愈,病情较重,病程长,预后不佳,病机为寒湿内盛、脏腑气血亏虚。病位主要在肝、脾。无黄疸型肝炎多为实证,病势相对较缓,病情较轻,病程也介于阳黄阴黄之间,病机多为肝气郁滞,阴阳及湿热偏盛不明显,邪正相交不甚,机体总体处于正邪相持阶段,病位主要在肝。二.阴黄证、阳黄证、无黄疸型肝炎在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变化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阴黄组RDW、MCV、AST/ALT、TBIL、DBIL、IBI、DBI/TBIL、HA、LN、PⅢP、胆囊炎及脾大阳性率比阳黄证、无黄疸型肝炎高,T3、T4水平及Ⅳ-C、A/G则低于其它两组。阳黄组MPV、PLT、PCT比阴黄组高,比无黄疸组低,阳黄组AST、ALT、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比阴黄组和无黄疸组高,阳黄组AST/ALT则最低,阳黄组IgM、IgG高于阴黄组,C3低于阴黄组。以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阳黄证、阴黄证的诊断思路: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诊断的特色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很详尽,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来诊断黄疸,可以取到更加准确、规范的效果。2.注重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论,阳黄、阴黄的诊断也应以此为基本原则。3.与临床检测指标相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临床检测手段多样。阳黄、阴黄的辨证也应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才能快速发展。四.通过对阳黄阴黄典型症状体征(面色暗黄、面色亮黄、喜动、喜静、舌下脉络曲张、乏力、纳差、恶心、腹胀、口干苦、便干、厌油、舌象、脉象),以及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检测指标(脾大、胆囊炎RDW、PLT、ALT、AST/ALT、TBIL、DBIL、DBI/IBI)进行最大似然法统计分析,得出阴黄证阳黄证计量诊断表。具有一定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