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文章是记录科学发展过程、传播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媒介。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科普文章的翻译有助于把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对提高各国教育水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普文章涉及大量的科学术语、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复杂的文本和语言特征,这些都增加了翻译科普文章的难度。现存的科普翻译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科普著作翻译。如何解决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因此,在合适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科普文章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将《现代科学史》的翻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科普文章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进而探讨翻译次此类文章可采用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认为,译者应以准确传译科普文章的文本内容,以及灵活再现主要语言功能为宗旨,进而确定科普类文章的翻译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恰当有效地运用翻译方法最终达到翻译目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些学者近年来有关科普作品翻译的研究,指出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科普文章的语言风格、文体特征、翻译原则和策略方法。接着,文章介绍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赖斯依据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文本归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三类,并阐述了每种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功能和对应的翻译方法。之后,以《现代科学史》一书的英译汉翻译为例分析了科普文章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英语科普文章主要为信息型文本并兼具表情型文本的特点,主要注重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也明显地带有一定的表情功能。英语科普文章具有专业术语多、背景知识广、逻辑性条理性强、善用修辞手法、运用诗句和直接引语等语言特点。本文在分析英语科普文章的文本类型特点和诸多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史》的翻译为案例,研究分析出英语科普文章的汉译原则与方法。本文认为,译者应首先根据文本的特征确定对应的文本类型,并将直译、增译和重构等翻译方法相结合,最终准确地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有效地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