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1.根据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Basilar dolichoectasia,BD)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初步临床分型,以期对BD的早期诊断有所助益;2.对非症状组和症状组,非血管症状组和血管症状组BD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期早期识别及治疗BD提供线索。[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行CT、CTA或MRI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D诊断标准,从影像上进行BD判断,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初步临床分型;将入组病例分为非症状组和症状组,非血管症状组和血管症状组,分别对两组基线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尿酸、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 A)直径等。[结果]根据BD患者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临床分型如下:①无症状型;②后循环缺血型;③脑出血型;④脑干压迫型;⑤脑神经受压型;⑥脑积水型。在临床分型中,无症状型所占比例最大;而在症状组中,后循环缺血型所占比例最大。BD患病平均年龄为65.52±11.60岁,男/女约为2:1,提示男性更容易患BD,且人群偏向老年化。在分别对两组基线数据进行比较中,非症状组BD患者的BA直径小于症状组BD患者(Wilcoxon w=1178.5,P=0.002);非症状组BD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症状组BD患者(x2=6.118,P=0.013);非症状组BD患者的舒张压水平低于症状组BD者(Wilcoxon w=1240.0, P=0.018);非血管症状组BD患者BA直径显著小于血管症状组BD患者(Wilcoxon w=1413.5, P=0.014);非血管症状组BD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低于血管症状组BD患者(x2=4.171,P=0.041);非血管症状组BD患者的舒张压水平低于血管症状组(Wilcoxon w=1437, P=0.026),非血管症状组BD患者的BA分叉高度低于血管症状组(x2=5.773,P=0.041)。[结论]1.在临床分型中,无症状型所占比例最大,而在症状组中,后循环缺血型所占比例最大。2.BA直径、舒张压、高血压病可能是BD患者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响因素。3.BA直径、舒张压、高血压病、BA的分叉高度可能是BD患者是否进展为血管症状的影响因素。4.在BD患者中,男/女约为2:1,发病平均年龄约为65.52±11.60岁,提示男性更易患BD,且人群偏向老年化。5.对BD患者尽早严格控制血压可能有利于减少临床症状,尤其是血管症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