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合肥市消化道(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了解合肥市居民消化道健康状况以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分布和严重程度;2)分析消化道各部位病变的影响因素,为探索各部位病变发展规律和癌变可能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选择7个区,从每个区中随机选取2-3个街道,对入选街道中40-7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出癌症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进行临床癌症筛查并再次进行慢性病问卷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实时双录入和逻辑校验,结果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通过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向有序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消化道各部位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既完成上消化道镜检又完成慢性病调查的有1277人。食管病变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40-49岁组检出率13.0%,50-59岁组18.4%,60-70岁21.2%。男性(21.2%)食管病变率高于女性(15.0%)。贲门部和胃底部病变检出率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体质指数各组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胃体病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40-49岁组、50-59岁组及60-70岁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23.2%、31.2%和32.1%。胃角部病变检出率男性为女性的2倍(男性为17.2%,女性为8.2%)。幽门部病变检出率在不同体质指数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体质指数正常、超重及肥胖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38%、5.08%及9.40%。2)食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的为糜烂,发生率为9.33%,其次为充血和粗糙或不规则,发生率分别为5.41%和2.43%。在贲门部,病变发生例数最多的为糜烂,其次为贲门息肉、肿物和充血。胃底部和胃体部病变发生率前3位为充血、息肉和水肿。胃角部前3位病变为充血、水肿和糜烂。胃窦部最常见病变为充血,发生率高达88.89%。幽门部常见病变为胆汁附着。3)食管、贲门和胃底部病变得分最高4分,得分最多集中在1分。胃体、胃角、胃窦部最高得分5分。幽门部病变最高得分3分。4)贲门部病变得分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有统计学关联,但并不表现明显趋势,胃底病变得分与既往经常胃痛之间有统计学关联,但并无明显趋势,胃体病变得分与高血脂、经常失眠多梦和胃息肉有统计学联系,胃角部病变得分与既往有胃溃疡史和肝炎史有统计学关联,得分越高,既往有溃疡史所占比例越高,但肝炎患病率与得分无明显趋势,胃窦部病变得分与高血压、高血脂和既往溃疡史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十二指肠部得分与既往胃炎和溃疡史之间有统计学关联。5)食道病变得分与经常吃油炸食品、重盐、经常饮酒、经常抽烟有统计学关联,得0分者中危险因素发生率均低于有得分者。胃体部病变得分与经常饮酒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病变得分越高,经常饮酒率逐渐升高。胃角部病变得分与经常吸烟、经常饮酒有统计学联系。胃窦部病变得分与经常抽烟、饮酒、饮茶具有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病变得分与经常饮食不规律有关。6)既完成结直肠镜检又完成慢性病问卷调查的有370人,结果发现左半结肠和直肠最易发生病变,且随着年龄和体质指数增加,病变发生率增加。7)结果表明年龄、体质指数、自报既往高血压史、肠息肉史和既往经常便秘是结直肠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1)在上消化道,食管和胃窦部最易发生病变,可视为上消化癌筛查的重点部位,且这些病变受多种既往病史和饮食行为习惯影响,通过既往病史和饮食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初筛高危人群可行。2)在结直肠部,左半结肠和直肠最易发生病变,可视为肠镜检查的重点部位,通过既往疾病/症状史、饮食行为习惯与结直肠病变关系分析,提示通过既往病史初筛结直肠高危人群比较可信,但多种饮食行为习惯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作用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