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资源,其特点之一是空间位置相对固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的物质质量不断提升,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硬化面积持续增加,农村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被动缩小,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持续优化土地空间利用格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资源,其特点之一是空间位置相对固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的物质质量不断提升,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硬化面积持续增加,农村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被动缩小,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持续优化土地空间利用格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三生空间”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明确三个子系统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国、区域及省域层面的具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情况,探究“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近年来学者们关于“三生空间”及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基本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的选择、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由于“三生空间”下子系统的耦合研究文献较少,本文对研究经济—社会—生态三者耦合协调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总结了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度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三生空间”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基本内涵,确认“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构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其中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包括城镇和农村两部分内容。基于此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除西藏、港澳台外我国30个省份2003-2020年“三生空间”下各子系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再通过运用熵权法求得“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综合值;基于测算结果,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由于“三生空间”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本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的耦合协调水平,以进一步分析“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状况;最后,为进一步明晰导致“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差异化原因,本文通过构建个体时间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研究结论如下:(1)“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测算结果及变化趋势。从全国层面来看,2003-2020年“三生空间”下我国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综合值的平均值为0.499,处于中低水平,变化趋势呈现“M”型;其中,三个子系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排序为: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平均值分别为0.826、0.517和0.333;从区域层面来看,“三生空间”下七大地理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波动范围在“0.4-0.6”之间;其中,生产空间下华北地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最高,华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最低;生活空间下七大地理区整体保持下降状态;生态空间下七大地理区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明显差异,华南地区远高于其他地理区;从省域层面来看,“三生空间”下我国30个省份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2003-2005保持增长,此后出现下滑;其中,生产空间下我国30个省份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优于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生态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最低。(2)“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生空间”下我国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显著,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而生态空间因其内部构成基本保持不变,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结果。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的水平,即三者之间的良性耦合程度较低。(4)“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即某个省份“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会对相邻省份产生正面影响。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对于“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仍就呈现“U”型,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改善;生产用地占比、土地开垦程度和土地财政压力的增加会对“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负作用;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利于推动“三生空间”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改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广泛参与世界经济的迫切需要。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异,东部地区社会成本巨大,中西部地区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路径,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承接产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亟待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我国拥有着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包含多种地势地貌,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省应当主动探索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及时评估现状,进一步提高政府的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到要在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彰显大国担当。作为世界上能源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生产国,我国碳市场已经取得了跨越式进展,2010年到2021年,从首次提出建设碳市场到全国碳市场开市交易,意味着我国低碳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实现新能源转型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基于此,深入挖掘研究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以下简称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内在机理对预测碳交易价格帮助
Cox比例风险模型在生存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利用风险函数研究变量与生存函数间的关系,初步处理存在删失情况的生存数据,但实际生活中的数据通常不满足Cox比例风险假定。针对这类数据,引入部分线性可加Cox模型,实现对时依协变量的变量选择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B-样条曲线拟合部分线性可加Cox模型中的非参数部分,将模型中未知分量函数选择问题转变为处理线性组合中选择系数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高涨,新冠疫情的冲击挥之不去,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和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2020年5月14日,中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来源非常多元化的数据.为了发掘与利用数据的潜在价值,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构建各式各样的统计模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的增加使得诸如分层数据这样具有复杂结构的数据出现.目前关于分层数据的研究聚焦于模型的推广:从分层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到分层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虽然,上述模型拓宽了数据的应用范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上述模型中的数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发展态势作出的重要科学判断和重大战略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国内与国际各自形成一个小循环的同时,两者之间也必须形成一个大循环,小循环保障大循环的运行,大循环推动小循环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双循环,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发展格局的确定是由国内经济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共同决定的,是中国寻求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作出的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注重发展绿色金融,合理运用金融、财政及税收政策等措施来有效应对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因此,论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其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展开了测量和研究,进一步的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效应展开评估。首先,论文对国内外有关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政策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将所涉及
长江流域经济带在改革开放40多年间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国际贸易形势压力等不稳定因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干扰。城市经济韧性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对经济不稳定因素的抵御和抗干扰的能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命题。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其集聚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因此,长江流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关系值得研究探索。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