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部四省就旅游合作、构建一体化旅游区出台了措施,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是推动旅游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学术界集中于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下简称中三角)如何构建一体化旅游区,但对于区域是否具备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具有较大的价值。文章的研究目的主要有四点,第一,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的丰富。针对当前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匮乏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含义、产生条件及强度测量,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探究中三角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回答区域能不能构建一体化旅游区的问题;第三,测量中三角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探究区域一体化现状;最后,找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此,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即多种渠道收集关于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竞争与旅游合作、旅游一体化等相关命题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鉴别,为文章撰写奠定坚实基础;演绎推理法即基于空间相互作用已有理论,结合当前旅游发展的实际,探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包括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基本条件、表现形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中三角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探讨过程中,先用理论成果定性分析,继而用数学方法定量研究,使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测度。文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三角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搭建的运输网,可转移性强;旅游资源类型及城市旅游规模等级互补性强;城市之间存在介入机会,需要科学利用。由此说明,中三角已具备了旅游合作的基本条件;第二,中三角城际旅游经济联系度总体偏低、差异较大;子城市圈内部大于城市圈之间;此外,子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度呈现放射状。由此说明,中三角旅游一体化水平不高,主要受空间距离及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中三角区域旅游呈现多核心发展格局,核心城市对于周边城市发挥极化带动作用;子城市圈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格局各有特色,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呈现典型的单核发展格局,武汉城市圈呈现多核发展特征;同时,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一个空间相互作用高贡献带。文章创新之处在于:参考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根据旅游业发展特征,构建了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丰富了理论研究;突破传统的探究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基本条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本条件进行探究,丰富了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条件研究的方法;根据时代特征,界定质量指标及距离指标,改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测度模型,丰富了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测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