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中国大西南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侗族人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至今仍保留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孕育出了当地富于民族特色的恋爱形式、婚姻礼仪以及婚姻习俗。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侗族婚恋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形式多样的恋爱习俗、婚姻仪式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渊源及其古代文化意义,对民族婚恋文化静态阐述的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地区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传统婚恋习俗不可避免的也将随之改变。而学者们对侗族婚恋习俗所作的研究中,对婚恋习俗的变迁情况关注较少。此外,对侗民族传统婚恋习俗中的通婚规则,特别是侗族社会的层级婚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婚姻价值取向也少有学者研究,这些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以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考察点,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侗民族生活的地区,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运用主位、客位的视角,对侗族群众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选择社会各层次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探讨当地侗族极具地方特色的婚恋习俗。在传统社会中,侗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却不能自主,谈婚论嫁必须严格遵从民族内婚、层级内婚、宗族外婚等婚姻规则的束缚,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浪漫。这些通婚规则长久地规范着侗族地区的通婚秩序,限制着民族群体的通婚范围,形成了特定的通婚圈,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积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在当代社会改革变迁的大背景下,虽然独峒当地不可避免的经历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婚恋习俗正发生着变迁,但传统的通婚习惯、通婚规则、婚姻观念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地民众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历史与现实,以独峒当地为个案研究,阐述侗族传统婚恋形式、特殊的“看灯结亲”通婚准则以及当地侗族通婚圈的概况,进一步分析归纳影响当地独特婚恋习俗形成及变迁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内涵,探讨其中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在现代外部文化冲击下,传统婚恋习俗与现代婚姻观念的冲突与调和。希望通过对当地侗族婚恋习俗的个案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侗族文化提供有利的补充,也为我们了解侗族文化,探讨其民族文化特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