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特拉津是1952年开发的一种三嗪类除草剂,在世界80个国家得到了大面积使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近年来使用面积也不断扩大。阿特拉津在环境中残效期较长,有一定水溶性而易于进入水环境,从而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因此研究阿特拉津对水生生物个体和群落的毒理学效应、水生生物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评价其环境安全性、探讨其合理应用及清除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无菌浮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阿特拉津对浮萍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水生植物浮萍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0μg/L~500μg/L)其生长光合显示出明显的负效应,表现为生长速率、生长量均受到抑制。另外叶绿素a的含量与叶绿素b的含量比也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一定浓度的阿特拉津可影响浮萍的光合作用,并抑制其正常生长。 阿特拉津还对浮萍植株内的解毒酶和保护酶系统的活性有影响。实验发现:在阿特拉津影响下,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出现先上升(0~100μg/L)后下降(100~500μg/L)的趋势,而其他三种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肝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H)都表现为明显地随阿特拉津浓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表明浮萍对阿特拉津的耐性较强,从而为应用浮萍降解阿特拉津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浮萍降解阿特拉津的实验的研究表明:浮萍对阿特拉津确实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初始浓度为10mg/L时,排除掉阿特拉津光解和水解的作用,一周后培养液中的阿特拉津为原来的95%。也就是说剩下的5%的阿特拉津被浮萍清除,并且其中的四分之三(即3.75%)被浮萍代谢降解。 同时本文还建立并研究了阿特拉津在水样及植株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等指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要求,同以往所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样品前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回收率高,重复性好等特点,适合于作为该品种的一种常规残留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