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部门信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投资、决策、技术进步中实现增值。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对提高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有迫切需求。然而,我国公共部门信息还处于初始利用阶段,“信息壁垒”、“信息孤岛”、“信息沉睡”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信息化深度应用水平和信息采纳效率比较低。为提高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因素,构建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模型,进行模型修正,并提出模型应用策略。第一章,辨析和明确了公共部门信息、信息采纳、效率、公共部门信息采纳效率的内涵,并提出了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采纳效率的考察和观测路径。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是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行为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等系列活动,并最终给企业带来一定绩效的过程,它是信息特性、环境特性、企业特性三种内外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系统影响的结果。可从决策效率、成本节约、技术创新、竞争优势四个方面观测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采纳效率的实现。本章内涵辨析为下文奠定了逻辑基础。第二章,在对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效率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信息技术采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为研究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寻求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交易成本理论、制度效率理论为提高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提供了解决方向,企业能力理论反映了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内在动力要求,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和抓手。第三章,从信息特性、环境特性、企业特性三个层面对影响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信息特性关注的是信息资源的深度揭示和组织加工,具体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深度性、兼容性、安全性、时效性,反映的是信息质量问题。环境特性关注的是信息价格、时间、地点、程序、途径、政策引发的问题,反映的是公共部门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具体包括途径可获得性、程序简洁性、时间快捷性、地点便利性、费用可承担性、政策完善性。企业特性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员信息素养是否能胜任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具体包括企业重视度、信任度、效用认可度、企业采纳意愿、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人员信息素养等方面。第四章,对技术、组织与环境理论模型(TOE)进行适用性分析,基于TOE模型初步构建了关于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理论模型。为了验证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效应关系,就企业特性、环境特性、信息特性对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共提出了15个研究假设。第五章,对全国23个省市的254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实证分析和企业访谈的基础上,修正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效率模型,并对研究假设逐一进行回应。本文发现:(1)企业特性、环境特性、信息特性三个公因子能解释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变异的41.2%。企业特性、环境特性、信息特性三个公因子能解释企业决策效率变异的51%、企业成本节约变异的41.1%、企业技术创新变异的46.8%、企业竞争优势变异的44.1%。(2)企业特性是影响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的最显著因素,对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3)企业特性、环境特性、信息特性这三个公因子与企业决策效率、成本节约、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这四种效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特性、信息特性这两个公因子对企业决策效率、成本节约、技术创新、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因果解释和预测作用,尽管环境特性与企业的决策效率、成本节约、技术创新、竞争优势存在相关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关系。(4)企业规模、行业领域、信息部门人员数、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年投入显著影响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效率。第六章,在企业采纳公共部门信息效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模型应用的具体策略。(1)应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为目标改进公共部门信息质量,提高公共部门信息服务企业决策的精度、速度和深度。(2)应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原则优化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环境,完善公共部门信息采纳的政策体系,优化公共部门信息采纳的制度设计,营造鼓励采纳公共部门信息的良好社会氛围。(3)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企业信息采纳能力建设,增强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推动创新的有用认知,提升企业面向技术创新的信息采纳能力。(4)以提升对公共部门信息的采纳效率为契机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应通过提升公共部门信息采纳效率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传统行业的企业应通过提升公共部门信息采纳效率加快转型升级。第七章为总结和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出文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