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固醇对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调控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ainanyan_sx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子发生和卵黄发生构成了动物卵巢发育的基本过程,卵黄发生的本质是卵巢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大量积累。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是卵黄发生过程的关键基因。Vg蛋白可与糖类、脂类等营养物质共同加工形成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后者是卵黄物质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因此,雌体动物体内Vg的表达和合成将会影响卵巢中卵黄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动物卵巢发育的进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在其卵巢发育期间具有卵黄蛋白爆发性积累的特征,因而成为卵黄发生研究的极佳模型。对于多数卵生脊椎动物,类固醇激素在卵黄发生的内分泌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于Vg基因转录水平的作用及机制已较清楚。但在中华绒螯蟹中,由于部分关键类固醇受体(steroid receptor,SR)的缺失,类固醇激素对其卵黄发生的调控作用仍不明确,其作用机制也因此更为扑朔。本文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Vg表达和分布的内源性特征进行了明确;随后对内源性雌激素的特征及其同Vg/Vn蛋白的潜在关系进行了预测和推断;再探究了雌激素和蜕皮激素对Vg-mRNA的表达调控作用;在确定了两种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后,最终对类固醇激素调控Vg表达的潜在基因组途径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基因及其受体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的表达和定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Vg-mRNA主要分布于吸收细胞(Resorptive cell,R细胞)和纤维细胞(Fibrillar cell,F细胞)中,不同卵黄发生的分布差异较小,阳性信号强度有增强趋势;在卵巢中,Vg-mRNA信号主要在滤泡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胞质以及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核中出现。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结果显示,Vg-mRNA的表达在卵巢发育Ⅰ-Ⅳ期的肝胰腺和卵巢中持续上升,且两者均在Ⅲ期出现剧烈的上升,而卵巢的Vg-mRNA水平则会在V期显著下降。卵巢中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Vg R)的表达则在Ⅲ-Ⅳ维持着相对较高的水平,Ⅰ期、Ⅱ期和V期的表达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肝胰腺中Vg/Vn的阳性信号在卵巢发育全期均可检测到,信号强度整体呈现出由弱渐强的趋势,阳性信号主要在F细胞和R细胞中被检测到;就卵巢而言,Ⅰ期卵巢卵原细胞或是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中并未检测到免疫阳性;Ⅱ期卵巢,Vg/Vn阳性信号主要存在于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胞质;Ⅲ期内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中都可观察到Vg/Vn的信号;Ⅳ期和V期的卵巢中,近成熟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出现了较强的Vg/Vn免疫反应。以上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有着显著的内外源性卵黄合成分期特点,内源性时期卵黄合成的主要贡献者为卵巢,而外源性卵黄合成的主要贡献者为肝胰腺。2.17β雌二醇与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的关系首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血淋巴、肝胰腺和卵巢中的17β雌二醇(E2)含量进行了测定。Ⅰ期和Ⅱ期血淋巴中的E2浓度明显较低于其他三期,且I期血淋巴的E2浓度最低,为31.91 pg m L-1;肝胰腺中,E2含量仍在Ⅰ期时最低(91.49 pg g-1),但在Ⅱ-Ⅳ期显著上升并保持相对稳定。E2含量峰值(180.74 pg g-1)仍出现在Ⅲ期,而V期肝胰腺中的E2含量有所降低(146.25 pg g-1)。卵巢中的E2含量在Ⅰ期最低,并在随后的时期显著上升并保持相对稳定。三种组织中的E2含量变化都遵循先上升再下降的规律。免疫荧光法对肝胰腺、卵巢和神经组织中的E2分布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卵巢中E2主要分布于卵巢发育全期的滤泡细胞以及卵母细胞胞质中;肝胰腺中E2阳性主要分布于F细胞和R细胞胞核;脑神经节的神经细胞中主要呈现出中等强度的E2阳性信号;胸神经团的E2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神经细胞和神经髓质中。血淋巴、肝胰腺和卵巢中E2和Vg/V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内源性卵黄合成期血淋巴中E2和Vg/Vn含量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R2>0.8);在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血淋巴中,E2和Vg/Vn含量则呈现非线性负相关关系(R2>0.8);外源性卵黄合成期肝胰腺中,E2和Vg/Vn含量同样表现出高度相关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R2>0.8);Ⅱ-Ⅳ期卵巢中的E2和Vg/Vn含量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属于显著相关关系(0.6<R2<0.8)。免疫荧光共定位被用于探究中华绒螯蟹不同卵黄合成期的肝胰腺和卵巢中E2和Vg/Vn分布的潜在关联。就肝胰腺而言,在内源性合成期E2和Vg/Vn的阳性信号主要在F细胞胞质和R细胞胞质重叠,而在外源性合成期两者的重合位点主要为R细胞核以及少量F细胞胞质;就卵巢而言,在卵黄合成前期和内源性卵黄合成期,E2主要存在于滤泡细胞,而Vg/Vn蛋白主要分布于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胞质,两者的空间分布并无直接联系;在外源性合成期,滤泡细胞逐渐无法观测,E2和Vg/Vn阳性信号也仅同时在卵母细胞胞质出现。以上结果表明,卵黄发生早期中华绒螯蟹中E2和Vg/Vn在含量和分布上有一定相关性,但这种关联随着卵巢发育至成熟期而逐渐减弱。3.17β雌二醇和20羟基蜕皮酮对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调控体外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内、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肝胰腺和卵巢中,使用0.01μM E2培养24 h后,组织中的Vg-mRNA表达量均有显著提高。E2活体注射实验结果也显示,一定剂量的E2能够提高Vg-mRNA的表达。本实验中,20E在离体和在体条件下也能够对肝胰腺和卵巢中的Vg-mRNA表达起到一定调控作用,其中0.1μM 20E具有更显著的调控效果。但是与E2相比,20E在卵巢中的诱导效果并不明显。添加0.1μM 20E培养24 h后,内源性合成期的肝胰腺和卵巢组织中的Vg-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而外源性合成期的Vg-mRNA表达量则无显著变化。20E活体注射实验结果同离体实验结果类似,0.2μg g-1 20E注射后24 h能够诱导肝胰腺中Vg-mRNA的表达,但是卵巢中的表达量并无显著变化。对于Vg R基因,离体条件下内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巢在添加E2和20E后,都会引起Vg R-mRNA表达的显著下调。以上结果表明,类固醇激素能够调控Vg基因的表达,但类固醇激素可能通过影响VgR等其他卵黄发生相关基因共同协调卵黄发生过程。4.17β雌二醇和20羟基蜕皮酮对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探索本研究首先克隆了中华绒螯蟹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Estrogen related receptor,ERR)。该基因全长2825 bp,共编码423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ERR序列同一性和相似性均高达97.2%。ERR的时空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RR在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和卵巢等组织中也有表达;就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而言,肝胰腺中ERR的相对表达量在Ⅲ期显著最低,但在其它时期较稳定,而在卵巢中,ERR表达量在卵巢发育过程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尤其在Ⅲ-Ⅳ期时发生了显著的上升。EcR在不同卵巢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肝胰腺EcR的表达在Ⅳ期出现显著上升,其它四个时期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卵巢EcR的表达则在Ⅲ-Ⅳ期较高,而在V期时显著下调。对ERR和EcR的离体干扰实验表明,ERR和EcR的敲降均可导致Vg-mRNA表达的显著下调;在添加外源性激素的情况下,ERR和EcR的敲降还能够消弭E2和20E对Vg-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表明ERR和EcR可能协同参与类固醇激素对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的调控作用。E2和ERR重组蛋白的结合力试验表明,E2无法与ERR重组蛋白直接结合。本研究采用DNA步移法克隆得到了中华绒螯蟹Vg 5’非编码区上游1717 bp的序列,并分析了其中的转录起始位点和核心启动子序列,同时在该序列上发现了潜在的1/2雌激素应答元件(1/2 ERE)序列,推测雌激素可能通过核受体与Vg启动子上的转录调控元件相互作用发挥其功能。
其他文献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员工的积极认真落实,文化氛围的培养与熏陶,你追我赶正能量的感召,共同促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江苏射阳农商行2015年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一个县级农商行,如何获得如此多的国家级荣誉?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团队,近距离感受一下他们的风采。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在遇到高温或天气骤变很容易造成缺氧泛塘,给水产养殖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其次,低氧会降低鱼类的免疫力,导致团头鲂季发性疾病爆发。本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团头鲂鳃组织的超微结构和低氧适应性;(2)通过连续多年的生长和低氧选育,获得生长快且相对耐低氧的团头鲂“浦江2号”选育系;(3)通过对耐低氧和不耐低氧的父母本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又名鲩鱼,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9年草鱼的养殖总产量为553.3万吨,而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约为3013.7万吨,草鱼养殖总产量则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18.4%左右,因此,草鱼是我国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最重要的养殖对象之一。然而,随着草鱼养殖业的发展,病害频发,如草鱼老三病、草鱼出血病以及各种新发疾病等
石斑鱼(Epinephelus),因其肉质鲜、嫩、爽口,并且富含各营养元素,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养殖,北方也有养殖。近年来,由于石斑鱼养殖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对石斑鱼需求的扩增,石斑鱼养殖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在石斑鱼养殖中也引发相关问题,如石斑鱼种质退化、易感病、畸形率高等。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来维持。杂交育种作为新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动物。蜕壳是中华绒螯蟹乃至甲壳动物典型的生物学现象,直接决定着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是节肢动物蜕壳/蜕皮过程中的关键因子,是一种核受体,直接调控着蜕壳/蜕皮过程。EcR基因在昆虫纲动物蜕皮过程中的研究比较全面,然而中华绒螯蟹EcR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其在蜕壳过
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产生的低频气候变化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北大西洋涛动等)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着海洋鱼类。研究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60%以上储存在海洋上层,中上层鱼类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Chilean jack mackerel,Trachurus murphyi)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