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的学术观点指导的中医治未病方案对改善0-6岁的儿童生长发育、饮食喂养行为、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次数,以及积滞的相关证候的情况。通过(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临床评估情况,(2)对观察组干预前后进行临床评估比较,干预期为六个月。探讨基于“儿为虚寒”理念的治未病方案的临床应用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跟诊、案例收集等方法整理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的学术观点的内涵和意义,许教授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阴阳平衡中因阳气的相对不足就显得阴气的相对过剩,这就是小儿表现出虚寒的基础,形成阳气的相对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消化功能。“儿为虚寒”理念在大陆积累了经验并得到了论证,借鉴大陆的经验运用于澳门地区。本研究采取纵向调查研究方法,满足纳入标准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的家长,将儿童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分年龄层为0<年龄≤3和3<年龄<7岁。两组均进行儿童四季保健饮食调理指导,而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儿为虚寒”理念的治未病方案。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在首次进行指导前评估,其后每二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在第六个月再次进行评估。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的数据比较两组之间以及观察组内前后比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定各项目的差异是否统计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健康儿童136例,观察组67例,对照组69例。观察组中低龄组34例,高龄组33例,对照组中低龄组33例,高龄组36例,共69例。1.干预后不同组在舌象方面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0);观察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5),干预后舌象以淡红苔薄白居多,舌淡红腻苔为次。2.干预后不同组在使用凉茶、食物的性味、观察消化和及时消滞四个项目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内干预前后五个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喂养行为的五项都有所改善。3.干预后不同组在小儿腹泻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岁以下干预后不同组在上呼吸道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另外小儿腹泻病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0)。干预前后观察组内比较,上呼吸道感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干预后不同组比较以及干预前后观察组内比较均在胃口差,容易出汗或出汗量多,入睡困难、夜惊、或辗转反侧,大便不成形或稀溏,便秘,大便夹未消化食物,口气,舌苔厚腻8项目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研究结论:“儿为虚寒”的生理特点说明体质一方面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同时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具有可调性的特点。基于“儿为虚寒”理念的小儿治未病方案能有效改善家庭的的喂养习惯、儿童积滞相关的体征、方案能针对性改善消化道疾病,并对呼吸道疾病亦有一定的帮助,印证“培土生金”的中医理论观点。是对中医小儿生理特点的创新性拓展,以强调养脾胃为原则,关注小儿的消化功能之强弱,治法以运脾消滞为基础,以通六腑为要,呵护小儿阳气为常,促进消化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