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是20世纪自然学科发展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并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在中学学习科目中逐渐凸显主导学科的地位。自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高中的生物课程改革拉开序幕。这次改革的发展性与先进性预示我国的教育以学生为根本并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至今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已十年之久,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环境条件不同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学困生仍然存在。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于何处,如何解决困处同时激发他们的潜能,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的学者和众多教师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学困生的转化,许多教育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本人以参与教育实习的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年级三个普通班的165名学生为例,通过一段时间与他们在课堂上和课后的接触、观察以及在国内外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基础上尝试对生物学困生进行界定,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措施手段,理论与实践结合,对165名学生的生物学习动机、生物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情绪情感、学习的意志力、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成就归因等几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从内在非智力因素、学习成就归因、学习方法方面将生物学困生与学优生对比分析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以及研究学困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继而剖析生物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总结归纳生物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包括生物学困生的自身方面的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归因、学习方法。并针对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困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塑造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转化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等提出了相应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策略与建议。而外因则包含:造成学困生的外在的非智力因素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教师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针对以上外因进行详尽分析后提出一系列相应提高生物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