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韧带肥厚相关颈椎病人群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病作为成人最常见的颈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病因,根据已有报导得知黄韧带肥厚作为颈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黄韧带肥厚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黄韧带组织退变及局部节段的异常活动双重因素导致黄韧带肥厚的发生,然而在对其具体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讨论中存在一定争议。基于目前黄韧带肥厚相关危险因素中存在的争议以及黄韧带肥厚相关因素研究绝大部分存在于腰段黄韧带领域,而颈段黄韧带肥厚相关研究仍缺乏的现状。进行黄韧带肥厚相关颈椎病人群特征分析及黄韧带肥厚与其他颈椎退行性改变间的分析讨论,有助于对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颈椎在其退变过程中发生黄韧带肥厚相关的颈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理解,探讨颈椎黄韧带肥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目的调查黄韧带肥厚相关颈椎病患者的人群特征,探讨颈椎黄韧带肥厚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于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具有黄韧带肥厚特征的颈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共计154例,其中单节段肥厚人群50例,多节段肥厚人群104例,收集两类人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糖尿病患病情况、MRI脊髓信号改变情况,对上述参数做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两类人群的特征差异及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再收集此154例患者C3/4-C6/7水平共计611个椎间隙水平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关节突退变程度、椎间高度、椎间宽度、骨性椎管直径、颈椎不稳情况、项韧带钙化情况,以椎间隙黄韧带是否肥厚分为黄韧带肥厚组(332例)与非黄韧带肥厚组(279例),对所得椎间隙相关参数进行使用R语言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全变量非条件Logisitic拟合,对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颈椎黄韧带肥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总体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9.08±10.63岁,性别比(男:女)为122:32,BMI为24.4±3.14kg/㎡,18%人群患有糖尿病,51.4%人群存在脊髓信号改变,53.2%人群存在项韧带钙化情况;多节段黄韧带肥厚人群年龄较单节段人群更大(53.4±10.16岁vs61.69±9.99岁,P<0.05)。对611个椎间隙水平的相关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椎间盘退变程度、项韧带钙化、骨性椎管直径、椎间高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R语言的全变量非条件Logisitic拟合分析显示:椎间高度(OR=0.77,P<0.0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间(OR=3.94,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椎间高度下降及III级的关节突关节退变为明确的相应椎间隙黄韧带肥厚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椎间高度做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为0.143,界值为4.345mm,对应的敏感度0.774,特异度0.369。结论黄韧带肥厚作为脊柱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存在由单一节段向多节段发展的趋势;男性、相应节段项韧带钙化、MRI脊髓信号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更高的颈段黄韧带肥厚风险;椎间高度的降低及较为严重的关节突退变(大骨赘未融合而造成小关节肥大)作为颈椎椎间隙水平对应黄韧带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反激准谐振变换器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在手机适配器等中小功率电源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反激准谐振变换器简化了拓扑结构,通过谐振实现谷底导通,提高开关频率。同时,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可以降低整流二极管的功耗,提高整体效率。然而由于反激准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波形谐振变化导致难以有效找到采样控制点,这阻碍了同步整流技术在反激准谐振变换器上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反激准谐振变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策略。首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嵌入式设备。它常被用于实现安全攸关系统的控制逻辑,例如核电、交通、医疗设备等。这些系统对软件的正确性、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目前PLC程序开发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需求描述错误、程序设计错误难以避免。SPS4PLC来源于规格说明模式语言SPS,是一个专用于描述PLC控制系统的规格说明模式语言,它能够以接近自然语言的方式精确描述PLC控制系统
多线程编程和异步事件处理的支持使得安卓应用的执行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若两个未经正确同步的事件对某一共享内存单元的访问可并发执行,且其中至少一个事件为写访问,则产生数据竞争。数据竞争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缺陷,可导致安卓应用运行异常、崩溃、数据无效更新等严重后果。现有的安卓应用数据竞争探测技术一般采用动态或者静态探测方法,存在静态探测误报率高,动态探测代码覆盖率低、漏报率高等问题。为提高安卓应用数据竞争探测
背景:脑卒中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脑血管疾病,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尽早建立再灌注会导致氧化损伤,炎症反应以及随后的兴奋毒性细胞死亡。多巴胺自聚合衍生而成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PDA)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PDA是否可以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的癌症发生率一直持续上升,癌症是一种复杂疾病又称为多基因病。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基因组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复杂疾病的发生与通路发生功能性障碍有关。确定疾病相关的通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复杂疾病与通路的相关性研究,以便更好地发现与疾病相关性更加密切的代谢通路。首先,在疾病相关通路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切削刀具等的硬质保护涂层对于提高其切削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意义。通过形成周期性共格c-Al N/c-TMN超晶格结构,Al N/Ti N纳米多层涂层能获得超越其单组分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耐磨损性能简单加和的优异性能,很适合用于切削刀具等的硬质保护涂层。然而,c-Al N是一种介稳相,在厚度过大或者外界温度过高时,会转变为
研究背景:随着纳米技术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也逐渐增加。纳米ZnO颗粒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因此在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均有应用。纳米ZnO颗粒进入机体后,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并进入大脑,因此纳米颗粒的暴露,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炎症,甚至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小体被认为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其中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现阶段纳米ZnO颗粒引起炎症小体激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索纳米ZnO颗粒对炎症小
在工程实践中,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通常采用不中断交通流的建设方式,这种施工方式会对施工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流运行带来影响。传统限速控制方法对于施工区交通流难以实现前置的自适应变化,无法提前阻止拥堵产生,具有一定滞后性,影响了施工区道路的实际通行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以消除或缓解施工区交通拥堵问题。基于高速公路施工区的定义、布局及施工形式,研究高速公路施工区的车辆运行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在低电压场景下,工艺波动对集成电路的影响愈加严重,特别是由数以千万计的重复性单元构成的SRAM电路。为保证其良率要求,SRAM单元必须具有极低的失效率(1×10-6~1×10-8)。针对上述小概率事件,传统的统计方法面临着仿真次数过多的问题,而一些先进的基于重要性采样的方法,如HDIS(High Dimensional Importance Sampling)算法和A
膨胀显微镜是一项基于聚电解质水凝胶均匀放大生物样本的超分辨成像技术,解决了其他超分辨成像技术中仪器昂贵、操作复杂、样本局限的问题。膨胀显微镜可直接与常规光学显微镜集成,且具有使样本透明化、可与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兼容的优势。然而,膨胀显微镜的成像保真度仍然面临质疑。一方面,样本预处理过程中水凝胶材料的均匀膨胀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图像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图像配准法存在主观性强、操作难度大、分析时间长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