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的双顺差,使得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规模急速扩张,进而导致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方式被动地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对国内经济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调控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用了各种货币冲销措施(如公开市场回购交易、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及回收再贷款规模等)试图消除巨额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然而,央行的货币冲销措施是否有效,历来就是备受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我国货币冲销政策的效用,并找出影响其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今后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具有深远意义。
之前多数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冲销有效性的研究中并没有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货币冲销有效性的影响,而事实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货币冲销的有效性及冲销力度都有很显著的影响。因此,之前学者认为我国货币冲销总体有效的结论也有失偏颇。
在清晰调理化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完整的公式演绎,阐明了货币冲销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此后聚焦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投放渠道(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分析了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及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考虑到诸多因素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文章进而对我国货币冲销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检验,结合货币冲销的内外经济目标,发现我国货币冲销政策在控制外汇占款,紧缩国内信贷和货币供给的目标上均表现为无效;加之货币冲销的工具选择存在较多弊漏,因此推断我国的货币冲销效用很低。
在进一步的探索过程中,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关注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忽视的影响物价水平及货币冲销效用的因素一货币流通速度,并在Kumhof(2004)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新理论模型,采用我国2001至2007年各季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VAR模型及脉冲反映图、方差分解图和协整分析),充分验证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上升,使流通中的货币未紧缩却扩张,进而导致货币冲销控制物价上涨的效用下降。可见,我国这种仅仅基于控制货币流通量而忽略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冲销政策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由此可见货币流通速度成为决定我国内部经济长期均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上应充分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扩大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浮动范围。央行首先应该预测通货膨胀目标、产出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然后根据这些预测值决定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基数,并根据预测的准确程度确定目标区间上下浮动的范围。
此外,为了加强货币冲销的有效性,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推进国债市场发展,解决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太小与央行票据发行挤占其它品种的矛盾;第二,综合使用各种措施进行组合操作,避免过度使用单一措施所引致的负面效应;第三,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通过建立做市商制度缓解央行冲销压力,完善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结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第四,引导资金流入再生产循环或者向政策需要的方向流动,从根本上缓解货币冲销压力。